肺血管畸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降低对孩子的期望,是父母最难的课题 [复制链接]

1#

表姐那才16岁的儿子居然带女朋友回家睡觉!而且向来严厉的表姐这次居然默认了!

这个消息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震惊万分。要知道当初为了能让儿子读个好学校,表姐毅然决定举家搬迁到另一个城市呢。从一年级开始,她儿子每天都要上补习班和才艺班。大家都认为她的儿子肯定是位学习成绩优异,才艺双全的乖学生。

没想到升中考后,大家却吓了一大跳。她儿子连个普通的公立初中都考不上!最后还是表姐到处找关系,才进了个私立初中。

后来,勉勉强强考上了一所排名极靠后的高中。让我们都意想不到的是,他才考上高中就带女孩子回家睡觉!奇怪的是这次表姐却没有发表什么意见,这不像是向来对儿子极其严厉的她啊!我婆婆忍不住去问,她才垂头丧气地说:儿子说我们再逼他就去死,活着没有任何意思...

我以前不懂表姐的这种心理,为什么非要逼着孩子拼命呢?如果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也许就不会造就今日的结局。直到我自己的宝宝也开始到达启蒙年龄,我才理解这种深深的焦虑。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父母高期望背后的原因,具体表现方式以及带来的危害。

父母高期望背后的原因:

第一:基于自身的平庸把飞得更高更远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们这一代人的出生,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社会巨变的年代。我们的父辈中一部分人在经济大浪潮中抓住了时代机遇变得富起来。而绝大部分人依旧靠着小工资甚至农作平凡度日。随着社会差距越来越大,长大成人的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焦虑感。因为我们本身的平庸不足以让我们过上理想中的生活,所以把希望强烈地寄托在孩子身上。迫切希望通过一系列外部的手段帮助孩子快速成长,拥有比我们高出很多的能力,以期长大后可以轻松地获得成就。却忽略了拔苗助长的危害性。

第二:整个的社会氛围带来的焦虑感,也就是最近谈论得很热烈的一个词“内卷”。

内卷就是“向内演化”,一般用于形容某个领域发生了过度的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对于我们父母来说,上补习班就是一种内卷。当我的儿子也到达启蒙年龄的时候,我周遭充斥的全是这样的声音:我儿子认得多少多少汉字了;我女儿学了多少英语单词了;我女儿参加舞蹈班啦;我儿子去学画画啦;我儿子学平衡车好一段时间了;我女儿已经会弹简单的钢琴小调了...我相信如果家中有宝宝跟我家宝宝同龄的妈妈一定经常听到这些话。这些或炫耀或骄傲的信息就会不断给你传递焦虑感。你看别人家的宝宝会这个会那个,我们家什么都不会这可怎么办?我们决不能在起跑线就输给别人啊!于是在这种焦虑和攀比虚荣心中,一向主张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我,也*使神差地去报了个围棋班...

父母高期望的具体表现:

第一:不断给孩子设立目标,而且是非常高的,孩子很难够得着的目标。

三岁的烨烨每天必须认够5个汉字,不认完不给睡觉。这是妈妈给烨烨的爷爷奶奶设定的教学任务。可怜爷爷奶奶自己都不识多少字。还好之前学会了用手机,每次教烨烨就得先去网上找读音。妈妈晚上洗漱完毕,就开始检查烨烨的作业。今天认不全五个,就不许睡。明天贪玩没有认字,就罚站。久而久之,烨烨看到汉字就讨厌害怕。

十二岁的莹莹读五年级了,她是班里的班长。爸爸告诉她,既然身为班长,那每次考试就必须考第一名。考不到第一名,你就没有资格做这个班长。莹莹之前成绩很好性格也很活泼,老师才把她提起来做班长。现在每次考试都战战兢兢,生怕哪道题做错了就得不到第一名。因为每做一道题就要检查两遍,导致试卷做不完。果然第一次期中考就错失前三名。回家后爸爸抽起棍子不由分说就打:“让你丢人!让你不好好学习!让你退步!”莹莹心里无助地想着,下学期跟老师说不要当班长了。可是不当班长,爸爸会不会觉得我丢人,又要打我?

第二:跟别人对比。

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曾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邻居家的谁谁谁学习那么厉害,你怎么会这么差!别人家的谁谁谁一回家会帮忙干家务活,你除了会读书什么都不会,懒得要命!楼上的谁谁谁遇见人都特别有礼貌,你怎么看见人都不叫,没有教养!...熟不熟悉,我们每个人都被这样对比过。有的父母是想要通过对比让我们去改变得更好;有的父母是不愿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孩子上进;有的是为了以后炫耀的资本,逼着你超越别人。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父母口中的这些话,除了得到孩子的反感情绪之外一无所得。所以在我们也成为父母的时候,切记切记不要重蹈我们父母的覆辙。

第三:各种补习班,才艺班。

现在的补习班和才艺班真的是多得不得了。所有父母都在拼命给孩子报名,生怕报得晚了孩子就跟不上别人了。身为父母的我,也有着同样的担忧。这一次三胎*策为什么一出来就引起了如此剧烈的反响,原因就是困扰着父母的这些高昂的教育花费(包括时间,精力和金钱)。拥有两个宝宝的我,一想到宝宝的性格培养问题,学习能力问题,情商逆商培养问题,才艺培养问题就头疼得很。毕竟我们自身的学识和精力都有限,所以总是致力于寻找真正可以帮助孩子成长的教育机构。而常年奔波于教育机构中的孩子,内心也是苦不堪言。

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带来的危害:

第一:导致孩子情感冷漠,对家长反感,长期存在对抗心理。

当孩子长期活在父母的高期望中,他看到的永远只有父母的严格要求,看不到鼓励和疼爱。特别是有一些父母甚至经常把:“你做得好我才爱你,你做不好我就不要你了”挂在嘴边,孩子会在心里形成一种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错觉。他/她们会养成一种错误的畸形的情感观念:认为父母根本不爱自己,只是把自己当成一种工具。从而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一片荒芜中只能长出冷漠的杂草。长到青春期后,这类孩子就会变得特别叛逆。任何小事不管家长说得对还是不对,他们都会有反抗的本能。到那个时候,你也不能靠拳头或者骂使其屈服了。最终可能像表姐那样,偃旗息鼓任由他去。

第二:心理本身比较脆弱的孩子,会走极端之路。

年3月5日,天才孩子张一得在美国选择弃世。张一得才19岁,父亲却为他拍了20万张照片(每天最少三十张)。这位父亲,完全把自己的人生,寄居在儿子的灵*里。年2月27号,江西一名11岁的孩子因为寒假作业没写完在开学当天跳楼,留遗书自称是“无药可救的孩子”。年12月,四川泸州一小学生跳楼自杀,留下这行字:“我活的太累了,希望能多睡会。”年月3日,河北石家庄一名5年级的孩子因上网课不认真被家长训斥,不顾一切从楼上跳下。年10月8日,江西赣州的一名15岁少年自认为学习成绩不好,留下遗书后在水库边自杀...触目惊心的现实事例比比皆是。

有人调查过在学生自杀案例中,最高比例是33%的家庭矛盾和26%的学业压力过重(其他原因为16%的师生矛盾,10%的心理问题6%的其他问题,5%的情感纠纷,4%的校园欺凌)。面对这么高比例的家庭和学业压力,又有多少父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

第三:一旦脱离父母高压环境,完全抛弃学习心和进取心。

很多大学生的入校成绩是非常好的,可一踏入大学校门就完全变了样。我前几天看过一个真实故事:留守儿童宋冉是一个妥妥的学渣和问题女少年,在转校过来的学霸赵阳的带领下,开始拼命学习最终考上理想的大学。在我以为故事终将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时,连主人公宋冉都没有想到,当初拉着她往前走的人,有一天会彻底停下来。上了大学后,赵阳开始疯玩,失去了所有的进取心。而宋冉依然保持着高中时期的学习热情,两个人之间正以不可察觉的速度,有了间隙。大学毕业,宋冉考取了研究生博士生,而赵阳回家找了份普通的工作,除了上班时间就是睡觉打游戏。后来两个人越走越远,终于只能分开。宋冉才逐渐意识到,赵阳的父母是老师,从小到大,他的成绩都是父母盯出来的。父母管得太紧,以至于上了大学松下来,没人管的时候,赵阳就彻底松懈下来了。

对父母来说这辈子最难的课题,就是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个普通人。而事实上,除去那极少部分的天才,我们大多数人就是平庸的普通人。身为父母,必须学习去降低自己的期望。

我会跟儿子约法三章:只学一种才艺,并和老师沟通采用较为轻松欢快的教学方式。这二十节启蒙课上完,如果儿子真的不喜欢,那就不学围棋了。虽然我也不能避免内卷,但是会尽量减少孩子的压力感,聆听孩子的声音。我所期望的,是他怀着一颗健康的心成长,而不是负重承载着我们大人的高期望长大。

就像李玫瑾老师说的:“孩子的问题一定跟父母的教育有关,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其实问题早就有了。”父母适当降低期望,能帮助孩子减少很多的心理问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