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管畸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龄前先天性耳畸形患儿应尽早治疗 [复制链接]

1#

开年以后,通过线上和线下找我面诊的家长比往年多很多。很多孩子家长详细了解先天性耳畸形改善治疗方案以后,都在纠结一个问题:孩子那么小,可不可以大一点,比如上初中以后再考虑手术额?在这里可以明确告诉大家:耳再造手术越早治疗,对孩子的影响越小。

是的,我理解家长心疼孩子,学龄前(6岁以前)就要接受手术治疗,尽管我们现在已经采用小切口微创一次成型耳再造治疗,但还是很担心。不过作为耳再造医生来讲,更希望大家能够为孩子的未来和长远打算。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耳畸形以后的4-5年内,就会面临周围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心理也会想自己和别人“不一样”,6岁以前,家长要面对家里人的质疑,甚至是怪罪,母亲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更容易自责;而6岁以后,不光家长面对周遭的社会压力,孩子大一点还会因为感受到自身畸形、遭受同伴的嘲笑而怪罪母亲,把痛苦发泄到母亲身上。这时候如果不注意父母的心理健康和调节,这个家庭会长期处在一个压抑的氛围,这不利于家庭和谐,更不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社会观念的影响,这个庞大群体中的绝大多数患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影响他们的教育、婚恋、就业和日常生活,使他们成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所以,如果各方面条件满足的话,还是呼吁各位家长今早让孩子在学龄前完成耳再造治疗。

耳再造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疏导

作为先天性耳畸形治疗的医生,不仅手术要精益求精。在儿童心理学、家长自身的心理疏导知识和了解也要重视。而家长的作用是核心,作为家长,孩子有“小耳朵”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情绪,不要把孩子的体表缺陷完全归于自身的“问题”。即使在科学界对于小耳畸形的形成原因都没有取得共识,也就是说其形成原因并非只有遗传因素一个先天条件,家长不要有过大压力。

同时,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觉醒,引导孩子接受“个性”“区别”“差异”这样的概念,社会上和家庭中无形压力一定会存在,要善于夸孩子的长处,避免直接说到孩子的小缺点。

沟通的必要性和手术治疗息息相关

这里建议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她/他一定会得到最完美的保护,耳朵可以通过科技恢复,等上学前就可以找到医生做好就没事了。对于患儿的外貌,家长应该客观地待,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刻意地阻止孩子与外界的交流,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孩子,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交能力。事实上,在做过那么多耳再造治疗后,我发现,耳再造治疗最困难的是跟家长的沟通和心理疏导,能够做到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家庭并不常见,往往需要大量的面诊沟通来说服家长、孩子接受医生专业的治疗意见。

这也告诉大家,沟通的必要性和手术的整个治疗是息息相关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