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著名作家高尔基高度评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一样,这部豆瓣评分8.7的文学作品好评如潮,被众多读者追捧喜爱。
本书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在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很大成就。
小说主要讲了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一位有名的作家在他41岁生日当天收到了一封厚厚的、没有署名、没有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女人之手。
信中诉说了:她从13岁起就开始疯狂地爱上这位作家,不顾一切、毫无保留地把爱作家当成唯一的生活主题和人生目标。她委身于作家,为他生下孩子,在写信的前一天,因为孩子的不幸夭折她悲痛欲绝,身染重病,弥留之际,她以此信向作家吐露出这份埋藏心底最隐蔽、最炙热的感情。可惜的是,造物弄人,作家对这个深爱自己的陌生女人竟然毫无任何印象。
十五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就非常喜欢,时常于内心深处暗暗感叹:这种惊心动魄、飞蛾扑火般的至死之恋,更时常被这个全情投入,将爱情视为唯一支点的女人所深深震撼。
如今,重读本书,依旧非常喜欢,但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和生活的洗礼之后,再次审视书中这种感情。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种至死不渝的极致爱情,倒不如说是一场自导自演的偏执虐心恋。
那么,女主这种偏执性格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呢?这背后又有着哪些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呢?她的这种行为能够为我们现实生活带来怎样的启示意义呢?带着这三个问题,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
01、飞蛾扑火般虐恋的背后其实只是女主的偏执,这种偏执由何而来,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原文中,作者这样写道:
“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我相信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已经在坟墓里,也会突然涌出一股力量,使我站起身来,跟着你走。”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女主的爱是卑微的,甚至已经偏执到了一定的程度,在这种偏执的单相思中她逐渐迷失了自我。可见,执着一旦过了度,就会演变成偏执。
偏执就是偏向某一方面过于执着,它是一种心理现象。偏,是指一个人的理解判断和常人不一样;执,就是指对问题的看法只有一种可能性。偏执分好多种程度,正常的范围叫做执着,如果超出了正常范围,就叫偏执。
爱一个人,将自己活成他的附属,从他的邻居小女孩、他的一夜情人、他孩子的母亲、与他过夜的妓女,各种围绕着他产生的角色,唯独没有她自己。她心中所谓的爱情,是不顾名声、金钱、地位、身体,哪怕是与他有了数次的感情纠葛后被一次次遗忘,仍固执地坚守,直到孩子不幸夭折,自己也将香消玉殒。
①这种飞蛾扑火般地至死不渝,超过了正常人平常的执着程度,说白了就成了我们常说的偏执
她说:“我的童年,我的梦想,我的整个一生都在这里,这是我千百次望眼欲穿盼着的一扇门,现在我迈进来了,被你搂在怀里,这就是我的梦”。
而我说,这个梦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是没有自我,没有灵*,把爱一个永远不知道你是谁的人,当成所有的人生寄托,实际上就是一种偏执。
②关于爱情的偏执表现为:把快乐和悲伤全都取决于一个人
关于偏执的表现是:总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他们会把周围人所提出的意见和想法全部忽视掉,不予理睬。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不管其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陷入情感中的人,因为对爱情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被迷了心智,没了心窍,把自己处在非常可怜的位置,将某个人看成是自己的全部希望,所有的快乐和悲伤全都取决于这个人。就如同小说中不被记起的这个可怜女人一样。
13岁,因为不小心撞到作家,仅是抬头望他的一瞬,便深深爱上,从此无法控制,她将作家看成唯一的精神寄托。18岁,她回到作家所在的城市,放弃所有的社交和娱乐,只为作家而活。她有了作家的孩子,悄然离去,但仍然当作家是自己的整个世界。最后一次,作家一如之前一样,仍然对她没有任何印象,并把她当成妓女,发出邀请,她放弃所有,毫不犹豫地答应,像奴仆一样随叫随到。这种将自己打入痛苦深渊不可自拔的偏执还算轻微的表现,毕竟她没有危及到他人,没有危害到社会。严重的偏执到了一定发狂的程度,超出可控的掌握后,会波及危害到群体,导致大量的无辜人员跟着倒霉,就像电视剧《锦绣未央》中的李常茹一角,凡是心爱的人示好的对象,都被她用各种残忍的手段,迫害致死。
在我看来,生活中这样的真实例子有很多,不光仅限于影视剧。这种所谓的爱情,没有自我、没有灵*、任由深深地执念苦撑着自己。在风中独舞,在火中燃尽,将自己折磨得近似病态的心理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一般的执着程度。
02、性格成因:结合心理学,从四个层次解读女主偏执型性格形成的多重原因
偏执型性格又称为妄想型性格,他们通常极度敏感,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有问题容易从个人情感出发,主观、片面。心理学家经过反复推断、论证,认为:偏执型性格多是后天原因所致。一旦形成就恒定、不易改变,一般从幼年时期就开始形成,形成的原因有四种。
①早期失爱导致幼年的精神创伤
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母爱或父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由此导致沟通能力下降、鲜少与人交流思想、性格孤僻。单亲家庭更容易出现偏执型性格的儿童。
小说中的女人正是生活在这样槽糕的环境中,她的家庭破落不堪,父亲过世很早,母亲性格忧郁且没有经济收入,她从小就缺乏严重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早早地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敏感和怀疑。作家的出现燃起了她全部的生活希望,她说:“从这天开始,在我13岁的狭小的世界里,我只对你感兴趣,别的东西我完全不在意。我的眼里只容得下你和你的生活。”,她无法自拔地爱上了作家,渴望和作家构建亲密关系,并试图从亲密关系中获得归属感。
②后天受挫及成长期的挫折经历
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如经常遭受他人的冤枉和侮辱。
当小说中的女人把自己当成囚犯,拒绝所有人来往接触,过了几年阴郁、自闭的日子之后重新来到作家生活的城市,她们交往、发生关系,她卑微地期望作家能认出她,记住她,然而风流成性的作家一直对她毫无印象。作家的滥用感情,让她即使有了孩子也对其守口如瓶,她恐惧于表白后的失去,幻想用一种伟大的付出,换来作家知道真相后的爱情和感激,以此来取悦对方。
然而,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她倾其一生为作家付出所有看似高尚的情操,却并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作家有无数个情人,他们只有肉体上的交易关系。因此她所有的付出和痛苦爱恋,无疑是场灾难,把她打入黑暗的深渊。
③自我苛求给自己设限
由于拥有强烈的孤独感,因而很少向他人求助,所以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等,由此导致深层意识为此产生自卑感。
这个女人心甘情愿地沉浸在自己幻想的爱情中,被永远处在暗处无法见光的爱情蒙蔽了双眼,她失去自我,放弃富足的生活和被人爱的幸福、以及很可能逆转的人生,她拒绝了包括伯爵和工厂主在内的一个又一个优秀男人的求婚,选择了成为与作家过夜的妓女。为了养活她和作家的孩子,她靠做零工和卖身给人当情妇艰难度日。
她体内长期的孤独,导致她像乞丐一样的心态,把自己活成卑微低贱的乞讨者,同时又在心里不停拔高作家的形象,她接二连三地给自己设限,最终一生受苦,深陷痛苦中的黑暗。
④生存处境异常艰难
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女人渴望作家能想起她,记住她,幻想成为作家生命中最独特的那一个,因此在生存处境最艰难的环境中,她留下他们的孩子,没有求助任何人,医院生孩子受尽凌辱,为了养孩子,她沦为妓女。她把孩子当成作家的影子,用出卖身体的钱让孩子过最好的生活。
她那不顾一切偏执的爱,将悲剧不断升级,她不负责任地让孩子一出生就带着枷锁,她失去理性,守着自己的伤口,为了一己私欲,让可怜的孩子成为牺牲品,直到最后她和孩子都失去生命。
从理性的角度看,女人艰难异常的生存处境,让她的偏执在生命的最后癫狂到了最高点。
03、结合极端心理,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的畸形爱情中,怎样正确面对偏执型性格的存在和伤害
①在意识形态上,科学理性地认识偏执问题,提高偏执型性格的认知
对于偏执的人来说,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轻易相信别人,不接受他人的劝阻和告诫,认识上没有正确的意识,我们应该强迫自己认识到:偏执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是一种畸形的情感,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伤害我们自己。
对事物的认识上要有正确客观的认知,比如说爱情,爱情要相互吸引,才能健康正常地走下去。真正的爱情,是一个灵*与另一个灵*的彼此共生、相互归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然一体。只有这样正确的认知,才能收获幸福美满的爱情。
我们要正视自身的缺陷,自觉产生主动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想法。提高自我认知度,客观、理性地看待身边的各种事务,平复情绪,安抚自己不陷入疯狂的自我执念当中。
②通过交友治疗的方法,转移偏执型性格所有者的注意力
很多偏执的人都会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内,不愿意接受外在的人或事,如果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就会陷入更极端的偏执。所以,最好能从目前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将自己的注意力进行适当转移,多出去认识朋友,接触新事物。
如果小说中的女人不是那么孤独,而是敞开心扉,结交朋友,或培养一些其他的爱好,那么她也不会把作家当成唯一的救赎。
交友治疗法可以使偏执的人不再执拗,能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慢慢对别人敞开心扉,不再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比如说,你把平时选择在家封闭的时间,换成和朋友出去参加各种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你能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人,结交到不错的好友,心胸和眼界提高的同时。思想意识也会随之转移,见识也能得到增长。
③采取客观理性地面对现实疗法,对性格中偏执因素的存在进行自我克制
很多偏执的人不能面对现实,总想着以逃避,来掩盖自己的无能为力。通常的表现是太过于敏感,以至于怀疑一切,不相信他人所说的语言,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这可能和小时候受过的创伤有关,不相信事实,把自己的想法固执的认为是事情的结果。不愿面对现实,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这样的做法势必伤害更大。
在爱情面前,要面对现实,徐志摩曾说: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份对待感情得失的从容淡定,丝毫没有自我偏执和强迫他人,更不用说将自己一生的感情寄托给一个连你名字都永远记不住的人,这是多么的悲壮、悲伤和不值得啊。
这种说起来极致的爱,实际上是莫大的悲哀。只有面对现实,自我克制,才不会受到偏执带来的伤害。
总结一下:偏执的爱情让人万念俱灰,失去所有,但愿我们都能看到偏执情感产生的原因,清楚偏执带来的伤害,正确而又理性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份情感,书写美好人生,享受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