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管畸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58年过去了,囚禁小说收藏家仍是禁 [复制链接]

1#

我总觉得,她是我要捕捉的一个珍稀之物。每当我小心地接近,心里总是呼呼地跳。我觉得她像一片淡黄的蝴蝶,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又是那样文雅优美,无与伦比。

那天晚上,雨伴随着电闪雷鸣,越下越大。

他像平常一样,把旅行车停在便道上,围着地铁出站口转悠,只为远远地护送着“心爱”的她回家。

但今天雨下得太大了,没穿雨衣的她,就近找了一场电影,打算等天晴了再回去。

他知道,这是命运给他的一个机会。

他把车开了过来,拼命压抑着兴奋,缓了两个小时后,借着虽雨停,但依然乌云密布、暮色浓重的天空,跟着来到了那条得天得厚的交叉路口。

哒哒~哒哒~

他看着她哼着歌,走入没有路灯的后半截路,向着开了尾灯的车走来。

“劳驾,你知道怎么救狗吗?”

“什么?”

“它,它突然冲了过来,我没注意,好像轧到它了,看着好像没死,但我......”

“啊,真可怜。”

毫无防备的她,跟着他走到后门大开的车尾,顺着他指向的地方,着急地往里看。

他飞快地朝身后的马路瞥了一眼,很好,一个人影也没有。

雪白,带有刺鼻气味的纱布狠狠地堵住了她的嘴和鼻子,大小、分量刚刚好,足以让他可以单手抱着,即使拼命挣扎也挣脱不了的她。

很快,她的身体就变得软绵绵,他小心地把她放推进车里,再堵上她的嘴,把她绑起来。

一路顺畅地开到了他的“收藏馆”,等把她安置在那间早早就准备好的“展览室”后。

他才真正地兴奋起来,因为他终于“捕”到她了......

别怕,以上的简述,不是恐怖悬疑的跟踪绑架片段,而是一个被描述成有着唯美纯爱氛围的——“收藏家”一次捕获“收藏品”,却最终失败的故事。

并以其独特对人性幽暗之处的洞察力,以此故事,成就了至今仍享誉欧美,乃至世界文坛里“禁室培欲”题材的巅峰之作,以此“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后来各界无数大、小人物们的戏仿。

斯蒂芬·金、尼尔·盖曼、美剧《犯罪心理》、动画《辛普森一家》、漫画《玩偶之家》、捆着我绑着我》、《恋爱的犀牛》等影视文创界都以各式各样的“作品”对他表达推崇和致敬,甚至还有数支知名乐队也用歌曲对它表示“崇拜”之情。

但很显然,如果把它当做一场“变态男人绑架美丽女孩”的普通“囚禁文学”题材的犯罪小说来看,就远远低估了它背后的时代挖掘。

因为,对一直被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影响颇深的作者福尔斯来说,他的第一次大胆尝试,其实正是对像他一般,身处那个战后信仰破灭、精神迷茫的欧洲荒原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流浪者”们悲惨又被桎梏现状的一次呐喊。

这个表面上,看起来讲述了/p>

一个喜欢收集蝴蝶标本、虚伪懦弱的税务所小职员弗雷迪,因一次意外中奖得以买下一套乡间别墅,囚禁了他窥视已久的女大学生米兰达的故事。

实际上,与后来那些致敬者和模仿者们,充满肉体伤害的情欲、感官、现实“囚禁文学”题材的作品不同的是,福尔斯在《收藏家》“干净”到几乎无一欲望描写的字里行间中,所体现的本质,是一种纯粹精神层面上的探讨。

也就是说,当福尔斯在摒弃当时主流以情节为叙事模式的方式,转而以更加直面人心的施暴者与受害人的“我”的认知视角,去构建故事情节发展时。

其实他想做的,就是一种采用把人“物化”抽离情感后,以纯“代表化”的个体选择去折射社会对于个体施加的,潜移默化到根本无力摆脱的影响现状,进而以此去批判那个阶级固化到令人感到窒息的社会,好以宣扬迫切需要解放的人性自由目的。

男主克雷迪所代表的“个体”,用概括性的总结词来说,就是一个阶级新贵(暴发户)。

他原本只是一个自幼失去双亲,被无奈担负起养她责任的姑妈,以可以照顾双腿残疾的表姐为由,“顺便”养大的,缺乏父爱和母爱的普通证券交易所的小职员。

在那个被“二战”挽救过来,越发严苛坚挺到几近固化的英国阶级社会里,他被天然地划为无法有自由,不会得到欲望满足的底层“螺丝钉”。

唯一能让他得到片刻喘息,得以满足自己幻想的“爱好”,就是如“主宰者”一般,捕获蝴蝶,并制成只属于他,且永远被定格在最美丽一刻的蝴蝶标本。

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青春美丽的女孩米兰达,“看见她,我总觉得是在捕捉一只蝴蝶,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心都提到嗓子眼儿里了。”

原本,被阶级驯化到有“自知之明”的他,只是偷偷远远地追逐着他日益爱慕的“蝴蝶”。

可是,命运给他砸下了一件大礼——买彩票中了可以让他“为所欲为”的大奖。

对于这个在他生命中,从未想过得到此“大礼”,可谓一夜暴富的小人物来说,天降财富,让他得以有资本去得到想要的“爱”,就像他去捕获、囚禁后,终于得到“服从”后,得以完整保存下来,被制作成完美模样的蝴蝶标本一样。

“我想,按照平常的办法,恐怕永远也无法理解她,如果她和我在一起,就会看到我的优点,就会了解我。”

于是,就如开头的那番精心又“天助”的过程一样,克雷迪终于得到了“心爱”的米兰达。

但他明白,“得到”仅仅是开始,接下来让她“驯服”了,才是满足他最终“收藏”这份唯美纯爱的目的。

没错,对于克雷迪这样,终于有资本可以肖想跨越社会阶级的新贵(暴发户)“收藏家”来说。

从看见到爱上,最后终于收集到一件只属于他,可以满足他个人癖好的“藏品”的完整过程,是一种可以得以实现进入“上层”社会阶级,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的象征“收藏品”。

米兰达在他眼里,就是那张天生携带着“上层”阶级价值属性的入场门票,“因为得到了你,我才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

于是,克雷迪在此期间,除了自由,其他方面,比如物质上的需求,对米兰达是有求必应的,甚至他从未想过侵犯她,他一直想要的只是米兰达理解他后,他认为的“爱”。

“她永远不能理解的是,和我待在一起就是一切。对于我,只要有她就够了。不需要做什么事情,我只想占有她,平平安安地占有她。”

但对聪明而敏锐的米兰达来说,她想要的是自由,一种不会被金钱打败,甚至高于“尊严”的精神上的自我掌控。

或许一开始,她会被克雷迪不侵犯,反而对她毕恭毕敬的“爱情”攻势感到好奇,但越是相处了解他,米兰达就越是清醒地发现他们之间不管是认知差距、思想理念还是现实的阶级鸿沟都难以弥补到几乎不可调和。

无他,就像最美的蝴蝶,不可能是那被钉起来的标本一样。

克雷迪在有资本“上去”时,想要的“爱”,就不再是那被定格在最美躯体的蝴蝶标本之美,而是一如当初他第一眼“看中”,快乐地哼着歌,自由自在地生活在阳光下米兰达的鲜活之美。

可是,当他按照往常一般,用“驯养”蝴蝶的方式去小心把控米兰达时,他失败了。

即使这个过程中,米兰达竭力地用装病、说服克雷迪写信、抛求救信、弄坏床让他修,试图趁机逃跑等方式,去吸取自由的养分。

直到她被逼仄到让她快不能呼吸的地下室,逼迫着放弃了最后的尊严,主动用献身换自由,却因此被克雷迪厌恶的无动于衷,推向绝望的深渊。

此时的她,终于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真相:“他需要的是我,我的容貌、我的线条,而不是我的感情,我的思想,我的灵魂,甚至我的肉体。总之,他不需要作为一个人具备的东西。”

最后,彻底被“驯服”的米兰达,死于克雷迪的“玻璃罐”中,成为他失败的“收藏品”。

而看到米兰达日记的克雷迪,用这次失败,完成自我的迭代升级,不久又瞄准了一个和她一样漂亮的乡下姑娘。

“不过这一次已经不是什么爱情,只是一种兴趣”......

自此,属于克雷迪和米兰达的“禁室”故事,被掀开最浅层的一面,隐藏在更深层的精神“培欲”探讨才刚刚开始。

福尔斯作为存在主义的忠实拥趸者,自然会把个体自由和选择融入笔下的故事。

所以在《收藏家》的深层里,克雷迪与米兰达之间,与其说是居高临下的“驯服”,不如说是福尔斯给予底层在一个极端环境下“优厚”的个体博弈。

但正如现实被一场战争拖垮而越发延续,甚至加快“封闭”的社会阶级固化“悲剧”一样,看似对米兰达有着主宰地位,掌握着生杀大权的克雷迪,却在本质上,是敌不过勇敢放弃一切,有独立意识个体用生存本能去渴望追寻自由的米兰达。

正如故事里说的:“实际上,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囚徒,他自己那个充满仇恨的、狭窄的世界的囚徒。”

福尔斯对克雷迪这类代表的病态溯源,来自于他所观察而得的那个已然畸形化的英国社会,那座阴暗逼仄,缺少阳光的地下室,就像当时他眼中看到的真实社会,严苛到让人如何挣扎都无法吸收到一丁点阳光和自由的阶级等级观念,让无数人感到窒息。

“人们的目光,那些讨厌的外国侍者以及每一个人对我们的态度,害得我连什么味道也没吃出来。餐厅里每一样东西似乎都在小瞧我们。因为我们不是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培养出来的。”

最终,生活在那个被固化“封顶”英国社会里的个体,即使获得“门票”(金钱、权利等),也终究无法真正得到“上层”的尊重,亦在攀爬的过程中,失去了忍受底层低俗欲望和快乐的能力,最终被不上不下的“卡”着,逐渐扭曲滋生如克雷迪般有着病态心理无力挣扎的“正常人”(底层)。

最后,福尔斯没有给出可以拯救的“答案”,他用深切的批判和呐喊,把一切交给时间:

“英格兰就像一架蒸汽机,能把一切新鲜的、充满生机的、有独到见解的事物窒息、碾碎、扼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