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他们强烈的亲密,
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地退出,
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教育编辑部
3岁,70斤,是什么体验?
这几天,一个叫佩琪的小姑娘,凭借超出正常值%的体重,走红了。
她没有生病,也不是遗传,而是被父母一口口喂出来的。
1年前,佩琪父母开始在某平台发孩子吃饭的视频,那时,她50斤。
因为胖嘟嘟的佩琪吃起饭来特别可爱,深受网友喜爱,父母也越发频繁地给她塞各种食物:
泡面、炸鸡、汉堡、薯条、奶油蛋糕、烧鸡,甚至裹着塑料皮的蟹柳,
这些大人都难以消化的食物,却是小佩琪的日常。
孩子疯狂地吃,大人疯狂地拍,蹭蹭涨到70斤,小脸像吹涨的气球,连儿童车都塞不下她了。
更可怕的是,佩琪的腿被压得变形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很费劲。
看着让人心疼。
当有人觉得不对劲,劝说该适当给孩子减肥了,佩琪爸妈却不以为然,还怒怼:
不爱看就别看!
甚至用更加有煽动性的标题,吸引点击量:
“马上突破斤!”“真是要养猪”“要压死骆驼!”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佩琪不想吃时,父母还是会不停往她碗里加菜。
孩子中暑了胃口不好,爸爸急得要给她上补药。
不禁让人怀疑,这到底是单纯的宠爱,还是在利用孩子赚流量?
果然,佩琪妈一句话暴露了根本目的:
老公没本事赚钱,就把娃当摇钱树?这还是亲妈吗?
把好端端的孩子变成畸形的吃饭机器,搭上一辈子的身心健康,值得吗?
最近,央视一直在狠批畸形吃播,某些博主为了流量,动辄吃十几个人的量,
有的反复催吐,有的半年体重上涨80斤,不治身亡。
成年人尚且扛不住胡吃海塞,更何况3岁的孩子?
很快,就有医生站出来指出佩琪事件的严重性:
在热心网友举报之下,目前平台已关停了该账号。
佩琪的吃播消失了,这场风波也会渐渐平息。
但是在这样的父母手中,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她是否会落入另一个地狱?
不敢想象,还有多少孩子,正在渐渐沦为父母牟利的工具?
把孩子当作工具人的父母,能丧心病狂到什么地步?
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我的小公主》,给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答案。
一位女摄影师,让11岁的女儿作为模特拍情色照片,
教她摆出各种挑逗、暧昧、搔首弄姿的动作。
女儿心中虽有隐隐的不安和抗拒,但为了与母亲相伴,她全部乖乖照做。
然而母亲却变本加厉,甚至强迫她和陌生男人拍裸照,并卖给杂志社。
女儿不堪忍受,情绪极不稳定,尖叫,愤怒,
但又无法割舍母爱,只能在抗拒和妥协中苦苦挣扎。
就这样,纯真女孩堕落成了抽烟、酗酒、和男人调情的“问题少女”,受尽白眼和嘲讽。
她看透了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的母亲,不过是以爱为名义,利用自己实现出名发财梦。
最终,她不再相信母亲,宁愿在少管所混日子,成了社会角落里垃圾般的存在。
令人心头一颤的是,现实原型就是导演伊娃本人,《花花公子》最年轻的裸体模特。
12岁起,伊娃三次将母亲告上法庭,痛诉她的侵犯和虐待,
直到21年后警方才没收了上百张裸照。
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照片可以没收,罪恶可以伏法,但被踩碎的尊严和安全感,永远都无法重建。
弗洛伊德说:
“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个被至亲当作工具的孩子,一生都将在低价值感的焦虑中煎熬,不配被爱,也不会爱。
在某些父母眼中,血缘不是纽带而是绳索,将子女牢牢捆绑起来,用来自我实现,
却忘了生而为人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孩子不该是你的垫脚石。
瑞士心理学家米勒说:
一旦孩子被当做父母的私人财产,被父母利用以达到某种目的,
一旦父母对他施以控制,他最基础的成长已经被粗暴的打断。
当自私披上“爱”的外衣,就会像细菌一样迅速入侵,繁殖,腐蚀纯粹的亲情,
让爱沾染上交易的味道,会摧毁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
不久前,14岁女孩岑怡诺火遍全网,
号称一天写诗首,00字小说,首词牌,还是某品牌创始人。
而深扒之后,才知道这不过是其父营销包装的结果,目的是以女儿为噱头获利。
这不是个案,最近一个走穴当唱歌评委的8岁女孩,以极为相似的方式火了。
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成熟老练地点评成年人,满脸都是“老资格”。
不用想也知道,她和岑怡诺都是被家长催熟的产物,被当作进入名利场的敲门砖。
如果说这样的家长是望子成龙之心太过,那么另一些父母,就完全赤裸裸的吸血鬼。
三个月前,一名15岁女孩因父亲逼她嫁人换彩礼,一气之下吞下8粒安眠药,企图跳桥轻生。
更可怕的是,她年仅16岁的姐姐早已出嫁,已有了个1岁的孩子。
十五六岁本该是为梦想努力、享受青春的年纪,却被父亲用来敛财。
父母本应该是遮风挡雨的大树,尽力为孩子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孩子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在父母的荫蔽之下,能有尊严、有底气地长大。
虎毒尚不食子,却偏偏有人忍心出卖儿女,拼命掏空价值之后,就弃如敝履,不闻不问。
最残忍的父母,就是以血亲为筹码利用孩子;
最悲惨的子女,就是被情感勒索,无法挣脱。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孩子有权活成自己的样子,不该被任何人控制和利用。
哲学家康德曾说
/p>
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
没有人应该成为他人的工具和附属品,哪怕是父母,也无权剥夺孩子的个人价值。
很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你爸/你妈,所以你就该听我的!”
殊不知,这是世界上最站不住脚的一句话。
血缘一旦成为控制和勒索的砝码,就会滋生压迫和贪婪,
一方被压得喘不过气,一方无止境索取。
很多家长的“工具人”心理很隐蔽,往往包裹着“为你好”的控制欲,
却忽略了,只有理性、智慧和道德,才能孕育真正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
不少人都知道,《明日之子》选手马伯骞的父亲马清运,是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
马清运想让儿子继承衣钵,儿子却铁了心放弃顶级名校专业,转行当歌手。
马清运说,
“他想去的是我完全不懂的领域,那一瞬间我觉得失去了权威,眼泪就掉下来了。”
但最终马清运决定放下执念,尊重儿子的选择。
他默默看着儿子在舞台上奋斗、成长,由衷地自豪、欢呼,成为孩子的粉丝。
后来有人问“你儿子在干什么”时,他也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很骄傲地说:
“他是rapper啊,难道你不知道这也是一个职业吗?”
蒙台梭利说,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再小的孩子也是有知有觉的,上天早已在他们心中藏好了成长的路线图。
父母只需要用充足的爱和善意浇灌,用尊重和倾听,静待花开。
如果总是认为孩子是父母的容器或接棒人,带着强烈的牺牲感强求TA服从自己,那么只会折断孩子的翅膀。
扪心自问:有些时候,我们真的只是为了孩子好吗?
就像一位心理学家所说,
“孩子从来都在负担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当初就是为了满足大人,才被送来这个世界的。”
我们加诸于孩子的种种要求和期望,深究一下,
到底是为了他们好,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焦虑和虚荣?
到底是为了成就“未来的孩子”,还是为了安抚“当下的父母”?
听过一段话,说得很好:
我钦佩一种父母,
他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
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
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孩子是借由我们来到世界的天使,是上天赐予我们一路同行的伙伴。
请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价值,将舒展天性、追逐梦想的权利交还给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