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管畸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误杀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复制链接]

1#

从电影谈起——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我从一开始就特别看不上年暑期上映的所谓国漫大片——《魔童之哪吒传奇》,更鄙视它所传达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充其量,这部电影只是为了“印刷现金”,和儿童动画电影的正面教育性扯不上一点关系;反倒对年幼无知但内分泌旺盛的孩子和小贫乍富、正被“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洗脑的未成年人家长群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带入歧途的心理暗示,很是让他们宣泄了一把青春期和“后青春期”的过度激情:任何让自己不舒服的外部评价,都和自身没有丁点关系;如果自己感觉到不快,就一定要“狂砍一条街”,不给别人留任何退路。

这些无知的人们,会被其中的一些电影台词鼓荡起莫名其妙的情绪快感。类似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台词,被一部分人传为经典;但我只想说:早在九十年代的武侠影视剧中,我就看过不止一次!这根本不是什么创新的价值观的“神来之笔”,不过是老套的成人童话的窠臼!

从票房上来看,这么一部在国内突破五十亿票房的电影,在海外仅仅万票房就很能说明问题:类似青少年心灵毒鸡汤似的电影,绝对不可能得到没有特定时代情绪加持的其它观众群体的认可。

相反,在年底上映的另一部电影《误杀》,却让我记忆犹新。如果你能反复审视这部电影,它才是我们应该直面的现实写照。

可惜,这部电影的票房只有13亿,远不及前者的成绩。这或许也说明了:很多未成年人的父母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从来不能够正视现实中的残酷一面。

这部电影是百分百的国产大制作,但电影背景却被更换成了一个东南亚国家;演员也都是百分百的华人,却被更换成了“素察”等等充满异域情调的角色。以上这些很能说明问题:我们的现实环境不太允许这一类电影的存在。或者说,很多人不愿意正视这个现实,必须将这一类问题附会到其它群体身上,才能让我们有冷静的视角,不至于跳着脚,逆反地大骂。

《误杀》的主角是把“如果你看过一千部推理电影,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压根儿没有什么离奇的谋杀”作为口头禅的、由“筷子兄弟”之一的肖央所饰演的父亲“李维杰”,和把“如果破获过一千起案子,你就会发现,这世界上压根儿没有什么离奇的案子”作为口头禅的、由陈冲饰演的“恶少素察”的母亲、身为警察局局长的“拉韫”。

在影片中,“恶少素察”为非作歹,曾经把同学眼睛打伤,他那位于权力阶层的父亲和母亲也掌掴了儿子。出于“爱子心切”,加之工作繁忙,对儿子的溺爱多于管教,并没有进一步惩罚。这直接导致了素察走上不归路:他诱骗“李维杰”的女儿喝下了混合了迷幻药剂的饮料后,不但凌辱了对方,还以视频相要挟,继续施加伤害。

最终,身为妈妈“乖宝宝”的素察被“李维杰”的妻子阿玉和女儿平平“误杀”,又被得知真相后,一心保护家人的“李维杰”设计灭迹。

经过一番情节跌宕的“对决”,“拉韫”和准备竞选市长的丈夫“都彭”——至少在电影的情节铺垫里并不是十恶不赦的贪腐官员,但最后也不得不放下对权力的执念,成为“痛失爱子”的单纯的悲情角色。

从电影结局来看,他们永远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儿子可能就在警察局大厅的地面之下“沉睡”——很有讽刺意味。

从某种角度来说,“恶少素察”的父亲和母亲就是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刚刚摆脱了世袭的“泥腿子”身份,并住上了高楼,就误以为自己已经是人中龙凤,不可一世。这些人的父爱和母爱一发而不可收拾,没有一点边界可言。他们漠视自己的孩子侵害其他人,从而在无形中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素察”。

我对这部电影的有一句台词记忆深刻——两位母亲凶狠对视的时候,被凌辱的平平的母亲阿玉一字一句向着“拉韫”说道:“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

现实案例

年7月份,刚刚放暑假。贾女士因为忙于工作,不放心女儿萱萱一个人在家,就把她带往爷爷奶奶家。路上,她们遇到了和萱萱爷爷奶奶做邻居的13岁男孩林某良,但没有过多交谈。

到达萱萱爷爷家中后,家中空无一人。贾女士一面叮嘱女儿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另一面给女儿的爷爷奶奶打电话,要他们尽快赶回家照顾女儿,随后就关上房门留女儿在家,自己则去上班了,并没有意识到恶魔悄然来袭。

接下来的空当里,林某良前来敲门。

刚开始,9岁的萱萱并没有打开房门,但林某良的敲门时间长达15分钟。因为受不了骚扰,最终女孩儿打开了房门。

房门洞开之后,厄运开始降临。林某良抢夺萱萱的手机未果,便冲进厨房拿了一把刀,向女孩儿身上不停挥砍。

很快,女孩儿浑身是血。

为了保命,她交出手机,哀求对方“我把手机给你,你不要再砍了”;但对方摔碎手机,继续施暴,并叫嚣:“现在才给我手机——已经晚了,我就是要砍s你!”

从男孩儿的残酷话语表述中,女孩儿听出了一线生机:不再挣扎,而是一动不动地倒在血泊中装死。

男孩儿信以为真,觉得目的已经达成,就悻悻地停止了挥砍动作,若无其事地出门,骑上自行车离去。

等到男孩儿走远,“装死”的女孩儿才从血泊中爬起来,用另外一部手机给亲人拨打了求助电话。而后,医院抢救了17个小时,最终捡回一条命。

根据病历显示,女孩儿身上的创口多达20多处,被缝了多针——其头部血肉模糊的照片让人不寒而栗。

施暴的男孩儿,在事后毫发无伤。“叔叔”给出的理由是:事发时,男孩儿仅有13周岁,没有达到14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受害人家属只能提起民事诉讼。

女孩儿一方因为既要照顾病人,又只想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暂时没有提起民事诉讼。

对于“男孩儿未满14周岁”的说法,受害女孩儿一方不认可。根据他们描述:事发时,男孩儿身高已经达到厘米左右,体重在70公斤以上,显著不符合13周岁的特点。因此,他们要求对男孩儿做“骨龄鉴定”。但这一要求被拒绝,理由不明。

并且,女孩儿一家发现:女儿的伤情鉴定上遗漏了“颅骨骨折”等重要描述,也可能成为男孩儿逃避法律惩罚的一个原因,因此要求重新进行鉴定。

事情到目前为止没有结果。最让人们气愤的是:进入年,事情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但男孩儿一方始终没有登门道歉,也没有支付医药费,更没有支付任何赔偿。他们仿佛已经拿定了主意:在法律层面,谁拿他们都没办法!

一直对未成年人“怀柔”的人们,就是一群庸众!

在类似未成年人施暴的案例面前,我从来都坚持一个认识:必须用重典!让“暴力”介入,用“桌面上的暴力”,终结这种暗黑人性中的“暴力”!

可有相当一部分乌合之众不赞成我的说法,她们是一群“圣母”,整天把“他还是孩子”挂在嘴边,这样的人最应该被人们唾弃!

这种层出不穷的“未成年人之恶”得不到解决,只会形成一种畸形的文化环境,助长恃强凌弱、以大欺小的现实:一部分人为所欲为,另一部分人只能逆来顺受!

当然,这和长期持续的“少子化”倾向导致“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不断增加有关——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父母的“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经济和物质的极大丰富,带来的却是精神世界的空虚。青少年中出现了过分追求经济性与便捷性的价值观,人际关系淡漠、自私自利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

更为重要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盛行,竟然成了一些成年人恬不知耻的座右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让一些成年人为自己的“恶”找到了理所当然的外衣。这些因素传达到未成年人一端,必然导致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一旦他们感觉自己的地位处境受到威胁,就会产生攻击性行为,而且往往使用一些卑劣而暴力的手段保持自己的优势。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成年人的恶被遗传到了未成年人身上,有的孩子具有从娘胎里带来的坏!

补白

你没有做过中小学教师,你不会体悟到未成年人坏起来有多么可怕——哪怕我说一万遍,你都不会相信!

事实上,我也始终抱持这么一个看法:未成年人的恶,如果深入到灵魂深处拷问,也不是未成年人的问题,而是未成年人父母的问题!

从这一点来说,我从来不赞成“教师行业已经成为服务业”的说法:如果教师行业成为服务行业,掌控话语权的群体一定是未成年人的父母;他们不可能带领未成年人走向正途,只会走向未知的、黑暗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蛮荒!

严厉惩罚未成年人,严厉惩罚未成年人的父母,不要再给他们灌输什么“孩子就是需要多鼓励”的心灵毒鸡汤了!如果你不愿意听这样的话,那就等着更惨烈的将来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