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雪青柠编辑
山月后院静心
如果将人生比喻成一场旅行,有些人的旅途风和日丽,繁花似锦;而有些人的旅途却如雷电交加,遍布蛇虫鼠蚁。
谁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可很多时候天不遂人愿。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如果我们的生命里也不幸爬满了虱子,怎么办呢?是任由它啃噬自己的生命,还是将它捉下来,踩在脚下?今天,我要讲的《倾城之恋》的主人公白流苏,就饱尝了人情的冷暖和生活的艰辛。那么,她是怎样对待爬满虱子的人生?《倾城之恋》的作者张爱玲,一生坎坷,有着和白流苏相似的命运。张爱玲用细腻而尖锐的笔触,将自己对亲情、爱情和生命的感悟融入书中,带给读者共鸣。01走出原生家庭的羁绊亲情原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亲人之间本该互相关爱,彼此照顾。但在《倾城之恋》中,亲情却充满“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逼迫和利用。当流苏不幸遭遇前夫的家暴,选择离婚后,她回到了白公馆。流苏原以为白公馆是避风港,却不料是另一个火坑。流苏的哥哥们拿着流苏的钱去投机做生意,炒股票。连外人徐太太都知道,流苏的哥哥们把流苏的钱盘来盘去盘光了,就算养活流苏一辈子也是应该的。然而,面对“投资”失败,哥哥们却将责任,全部推给流苏:“如果不是她在,绝不至于弄得一败涂地。”哥哥嫂嫂们指着流苏的鼻子大骂,说流苏是“天生的扫帚星”“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也要败光了。”当听见流苏的前夫去世后,哥哥嫂嫂们就极力主张,让流苏回去守寡守节。这样,不仅流苏又有钱了,而且她再也不会留在白公馆“吃白饭”。或许还能像以前那样,拿私房钱给他们花。因此,哥哥嫂嫂们压根不顾流苏的感受,合力逼迫她。哥哥嫂嫂们也就罢了,母亲也不替流苏考虑。当流苏惨遭哥嫂冷眼欺凌时,母亲一声不吭。当流苏走投无路,向母亲求助时,母亲却避重就轻地替哥嫂辩护:“四嫂要强”“三嫂精神不济”“种种地方,你得体谅他们一点儿。”张爱玲说:“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这些所谓的亲人,在金钱面前,已经撕下了最后的遮羞布。在他们眼里,亲情变得一文不值、不堪一击。为何张爱玲笔下的亲情、母爱让人失望心凉?这或许源于张爱玲自己不幸的原生家庭。张爱玲的父亲抽鸦片,赌博,娶姨太太。在张爱玲4岁时,母亲不堪忍受父亲的堕落,丢下张爱玲远走他乡。张爱玲8岁时,父母离异。张爱玲虽然跟着父亲生活,但她的父亲却把怨恨,尤其是对张爱玲母亲的恨,统统发泄在张爱玲身上。父亲不仅对张爱玲不关爱,甚至还对她拳打脚踢。张爱玲不堪忍受继母的长期虐待,终于有一回,张爱玲还手了,却被闻讯赶来的亲生父亲暴打一顿,还被关在屋里长达半年之久。生病无人医,饥寒无人顾。当时的张爱玲正值青春年华,18岁生日、世人盼望的成人礼,她却在被囚禁的黑暗中度过。父母破碎的婚姻和变态的亲子关系,给张爱玲造成了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因而,在张爱玲的笔下,毫不隐藏地描述了一个个畸形化的家庭。张爱玲将自己对家人的鄙视、对母爱希望又失望的感情,全都溶于白流苏的世界里。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说,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在遇到困难时,人们会本能地渴望在群居的家庭中,得到庇护和温暖。所以,白流苏离婚后选择回到白公馆,张爱玲逃出父亲的家后,就特别渴望母亲的爱。但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架“天平”,在“天平”的一端是原生家庭,另一端是我们向往的生活。如果生活的“天平”发生了倾斜,我们就需要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是痛苦的,如果原生家庭存在排斥或过度控制,要想脱离,痛苦是必经之路。流苏在痛苦中看清了“人人都关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时,她决定,要反抗。于是,流苏不顾一切地抢走了众人眼中的高富帅范柳原。自流苏和范柳原结婚后,至于白公馆,流苏只回去过一次。可见,张爱玲笔下的流苏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其实,张爱玲本人也是,她一生都不曾原谅自己的父亲。母亲的自私和冷漠让她失望,她最终也和母亲决裂。面对冷漠如“吸血鬼”般的亲人,能做的或许就是远离,并保持距离。尽管这个过程会充满了痛苦,可能还伴随着长久的煎熬,但我们要有决心和勇气及时抽身,以更好地姿态“回报”他们。02乱世之爱是卑微生命的慰藉有人说:女人有三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次是出生,一次是教育,最后一次是嫁人。出生由不得自己,教育似乎又不大可能。对于流苏而言,嫁人成了唯一的出路。此时的流苏就像一个赌徒:“输了,声名扫地”“赢了,可以得到富家子范柳原的青睐,或许自己的未来生活,就能得到保障”。流苏选择寻找一个依靠,是为了逃离娘家,以及自己“经济上的安全”考虑。而范柳原不希望找一个人来约束自己。同时,他也知道,流苏除了自己别无选择。所以,范柳原只想让流苏做他的情妇。流苏在与范柳原出双入对多日后,终于发现范柳原的“恶毒”。范柳原有意并神气地当着外人的面,与流苏做亲狎的姿态,让外人以为他们之间已经发生了亲密关系。这让流苏百口莫辩,时间长了,流苏势成骑虎,似乎除了做范柳原的情妇外,无路可走。意识到这一点后,流苏打算以退为进,暂时离开范柳原。但最终,流苏仍旧抵不过人心的叵测,以及亲人的压力,做了范柳原的情妇。然而,范柳原和流苏在一起后,没几天就要去英国,但他不肯带流苏一起去。流苏忧心忡忡地想:“一个礼拜的爱,能牵住他的心吗?”不过,她转念又想:“匆匆的聚散,让范柳原没有机会厌倦她,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等范柳原走后,流苏终于松了口气,她觉得自己太累了,取悦范柳原是一件吃力的事。此时的流苏对范柳原并没有多少真心,有的只是讨好和应付罢了。之后不久,战争来了……范柳原不顾危险,在战乱中寻找流苏。这才让流苏感动不已。为了生活,两人一起烧火做饭,洗衣拖地,在简单的日子里,做起了一对相依为命的平凡夫妻。正如三毛所说:“爱情如果不能落实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正是由于战乱,他们彼此相顾,原本相互算计的两个人,最终得到了彼此的谅解。这份谅解,哪怕是一刹那,就够他们在一起生活个十年八年。爱情是什么?是相知相惜、彼此成全,还是相濡以沫?是知遇、捆绑,还是塑造?对流苏和范柳原来说,爱情就是孤寂生命中的一丝温暖,也是乱世中紧紧抓住的一点点安全感。张爱玲的爱情观,从流苏的世界走进了她自己的生活。在《倾城之恋》问世不久,张爱玲认识了胡兰成。正如流苏爱得卑微一样,张爱玲的爱也是卑微的。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胡兰成第一次见张爱玲时,就询问张爱玲的收入。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极不礼貌的表达方式,然而在张爱玲眼里,却是一种关心。那时,正处在乱世中,张爱玲独自写作赚钱,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也没有得到过亲人的关怀。张爱玲一直深居简出,很少见客。自然,也从来没有人会问她过得好不好?钱够不够花?就为了那一份关怀,张爱玲在明知胡兰成有家室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去爱。虽然最终不堪忍受屈辱,决然离开。但她没有怨恨,在经历重重折磨后,依然说道:“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的确,乱世中的爱情,可以说是渺小生命里的彼此慰藉,也是凉薄世态中的一点温暖。于白流苏是,于范柳原也是,于张爱玲更是。哪怕这份慰藉、这份温暖,只有一丝一毫,他们也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珍惜万分。03生活中依然有一种英雄主义罗曼罗兰有一句话:“生活中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不同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那般愚昧无知的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对生活始终抱着清醒理智的态度。白公馆的生活一潭死水,流苏说:“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对于自己的处境,流苏心知肚明。对于生命,流苏看得很透。她说:“你年轻吗?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所以,趁着还年轻,流苏急于为自己的人生找一条出路。对于亲人,流苏说,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所以,不管亲人指桑骂槐也好,见风使舵也罢。流苏都管不了了,她只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寻找她想要的生活。而那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流苏清楚地知道,都与她不相干了。对于爱情,流苏也是清醒的。她知道范柳原虽然爱她,但只想让她做情妇。即使后来结了婚,流苏也明白,范柳原不可能爱她一辈子。所以到最后,当范柳原“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时,流苏也不介意。反而“庆幸”,表明范柳原完全把她当自家人看待。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纵然生活可能是一堆“牛粪”,也要从“牛粪”里开出花来。流苏深处绝境,没有放弃自我,一直在努力地生活,并且心存希望,让自己有勇气去寻找新的人生。只是,她有点“怅惘”。亲人本应该相互体贴着!爱人本应该互相依偎着!战争本不该存在!生命本不该爬满虱子!可这一切,不是我们每个渺小的个体就能做主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面对生命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迎接它,闯过去!写在最后谁不希望岁月静好,安暖相伴?可人生哪有一帆风顺?在人生旅途中,只有那些看遍世间风景、饱尝人生百味的人,才能真正释然。去体会人生不同阶段的个中滋味,以更好的姿态活着,并实现生命的价值。如果生命里爬满了虱子,没关系,捉下来,放在脚下,踩着它!然后,站起来,就像白流苏一样,“偏着头,微微飞个眼风”,随着生命的节拍,起舞。END插图
狒狒小晚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