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写的,也许还是继续值得推荐的。
一、医学社会史1、刘绍华.麻风医生与巨变中国——后帝国实验下的疾病隐喻与防疫历史[M].卫城,
人类学者露丝·贝哈曾在《伤心人类学》里写道:“不让你伤心的人类学就不值得从事。”刘绍华曾以动情的笔触,这两年在大陆出版了《我的凉山兄弟:*品、艾滋与流动青年》与《柬埔寨旅人》。这一次她再度推出新作,这次她要说的故事,是关于社会主义中国的麻风防疫运动。麻风,是一个高度污名化的古老疾病,常令人闻之色变。年,刘绍华在四川凉山首度踏入麻风村,一趟漫长的探索旅程就此展开;之后,她持续造访中国各地的麻风聚落和防治机构,并陆续正式访问了5位资深麻风医生。作者自言,原本没有写历史的志愿,但因眼见受访的高龄麻风医生逐渐凋零,而决心为这群恐被历史遗忘的人振笔。她以数十位不同世代麻风医生的集体生命史,来编织贯穿全书论述,人类学家当行本色展现无遗,并辅以丰富的历史情怀与材料,为我们揭开那个至今仍压在当代中国历史底层的动荡时代,打开我们的情感通道,感受那一个个人、一个个不可被时代化约的曲折人生。
年以前原为麻风流行之地的中国,却在连年动荡、民生凋敝的三十年间,成功地将麻风盛行率降到万分之一以下,达成联合国的防疫标准。新中国强力介入麻风防治,积极管制公共卫生,而获致这举世瞩目的不易成就。对此,刘绍华提出两个大疑问:中国究竟是如何办到的?中国的成就带给世人什么意义?本书深入社会主义中国的“后帝国实验”,探究麻风防治背后国家*治、公共卫生与个人身体之间的互动纠缠。
、卢淑樱.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M].香港中华书局,.
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国家放开二孩*策,一时间似乎“育儿”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关涉“育儿”,必然会想到奶粉与母乳喂养等问题,那么近代的国人是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本书提出几个思考:牛乳哺育为何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这种新的哺育方式如何颠覆清末以来妇女亲自乳儿的良母标准?哺育方式的转变揭示清末民初怎么样的社会文化转变?本书或许能为我们勾画出一幅较全面的近代中国母婴历史,同时也许能加深我们队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思考与启示。
3、熊秉真.幼医与幼蒙:近世中国社会的绵延之道[M].联经出版公司,.
育婴故事似乎是国人当下津津乐道的话题,简媜的《红婴仔》与赖瑞和的《男人的育婴史》以散文的形式分别从母亲、父亲的视角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而已研究近世儿童史、中国医疗文化史著称的熊秉真在《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安恙:中国近世儿童的疾病与健康》之后推出这本书,这似乎是国内外第一本探讨中国育婴史的专著。
本书对中国扶幼专业之源起,其区域特质,一一剖析,详细呈现过去千年来,中国家庭在新生儿之照顾,乳哺婴儿,婴幼儿生理,其成长与发育现象等各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