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管畸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在血管丛生时不迷路KT综合征静脉畸 [复制链接]

1#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m.39.net/pf/a_6032495.html

日常工作中,经常碰到类似上图—大腿外侧大片红斑或伴多个突出表面的结节的孩子。超声大夫也常常能想到血管畸形或K-T综合征这个疾病,而当我们扫查整个大腿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许多支弯弯绕绕、纵横交错、浅深相通的血管网,这个时候脑袋里面就开始犯迷糊了,记得刚开始遇到这类的病人我会在超声报告里面写:局部静脉畸形伴多个血管瘤?请结合临床排除K-T综合征。虽然这样的报告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这个报告发出去以后,内心难免觉得不是那么痛快,于是再次遇见相同病例在某个睡不着的夜晚,冥思苦想,且在文献中找到了答案,与大家分享。

病例分享

患者,女,4岁,发现左腿部皮肤葡萄酒色斑来我院就诊。

入院后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超声表现:

图1外侧长静脉(LMV)

①:大小腿外侧:由足背—左臀见一增粗的静脉血管(图1),内径约0.4cm,可显示低速静脉血流。

图2永存坐骨静脉(PSV)自腘窝

图3外侧长静脉(LMV)与永存坐骨静脉(PSV)汇合

②:大腿后方:见一起自腘窝的静脉血管,向上纵行(图2),于臀沟的后下方与外侧长静脉汇合(图3)

图4大隐静脉

图5外侧长静脉与大隐静脉交通支图6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

③:大腿前方:大隐静脉扩张(图4),与外侧长静脉有粗大交通支(图5),汇入股深静脉(图6)。

图7汇合静脉入臀肌处

图8左侧髂内静脉较对侧宽

④:外侧长静脉与永存坐骨静脉汇合后,于臀部外上方穿入臀肌(图7),汇入臀静脉,经髂内静脉回流至下腔静脉,髂内静脉扩张(图8)。

超声诊断意见:

左下肢外侧长静脉(边缘静脉)畸形

左侧永存坐骨静脉

左大隐静脉扩张

左侧大腿后方浅、深静脉交通支开放

左侧髂内血管扩张

K-T综合征是由先天发育异常导致的一种血管-骨肥大综合征。年由法国医生PaulTrenaunay和MauriceKlippel首先报道,K-T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是:①下肢皮肤的葡萄酒色血管痣或血管瘤;②静脉曲张和静脉畸形;③骨与软组织增生造成患肢增粗、增长。

而超声诊断的难点和重点都在于分清血管畸形的名称、走行及伴发表现。先回顾正常下肢静脉解剖走行。

正常下肢静脉解剖走行如下:

对于K-T综合征的血管畸形有两种观点:一、深静脉瓣功能关闭不全、深静脉瓣缺如或深静脉缺如。二、与胚胎发育退化相关的浅静脉退化不全,其中包括外侧静脉畸形及永存坐骨静脉。具体如下:

(一)外侧长静脉畸形(亦称边缘静脉)

即足腰静脉退化不全,系分布于整个下肢外侧面由足部到臀腰部的浅静脉。这支静脉在胎儿两月即闭合,但在K-T综合征患儿这支静脉保持开放。多数K-T都残留这支血管。而这支血管没有瓣膜,随着孩子的生长,这个血管会越来越粗,然后引起下肢的肿胀或是静脉炎,末梢静脉呈瘤样扩张,或伴淋巴管回流受阻囊状扩张,或伴周围组织增生。

(二)永存坐骨静脉

坐骨静脉走行于大腿后方与坐骨神经走行一致故名,出生前退化,当由于各种原因静脉残留时,即为永存坐骨静脉。约半数的K-T综合征患者发现永存的坐骨静脉。而永存坐骨静脉很少孤立存在,几乎都与K-T综合征伴随。

本例或经典的K-T综合征下肢静脉解剖走行如下:

本病例病理解剖:

(1)外侧长静脉是最关键的静脉,自足背静脉起始,沿小腿、大腿外侧至左臀后方走行(视频),前方经交通支与大隐静脉交通,后方与坐骨静脉交通,并与大腿深静脉穿通相连。

(2)永存坐骨静脉与起自腘窝,走行于大腿后方,于臀沟外下方与外侧长静脉汇合,共同注入臀肌内(图片),由臀静脉回流入髂内静脉,导致患侧髂内静脉扩张。

(3)与外侧长静脉交通的大隐静脉扩张,汇入股静脉处较对侧增宽。

(4)患侧股浅静脉较对侧窄。

外侧长静脉动图

永存坐骨静脉

K-T综合征血流动力学分析:

①患侧下肢静脉回流不走从常规小、大隐静脉,而走旁支的残存静脉,使部分小、大隐静脉变窄,而有交通支存在时大隐静脉会出现扩张(本病例就是);②大部分患侧的深静脉相对变窄,这与深静脉本身发育不好有关。因此,K-T综合征残存的静脉扩张,可能与深静脉本身发育不好而血流绕道本该退化的胚胎静脉有关,也可能与残存静脉“盗血”导致深静脉废用性发育不良有关。最后总结一下K-T综合征超声扫查要点:①沿足背—大小腿外侧—臀部找寻外侧长静脉,有无皮下形成血管瘤体样扩张;②沿大腿后方找纵向走行的永存坐骨静脉;③注意观察患侧大隐静脉、髂内静脉是否扩张,股浅静脉是否变窄。④浅深静脉之间交通支、穿通支,有无血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