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管畸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资讯医院发现散发脑脊 [复制链接]

1#

本刊讯(通讯员王蕾)海绵状血管畸形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病率第二位的出血性血管异常疾病,是造成青壮年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医院神经外科张鸿祺、洪韬教授团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汪一波教授团队合作,率先发现MAP3K3或PIK3CA体细胞突变是散发脑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核心遗传机制,研究成果以“MAP3K3和PIK3CA体细胞突变在脑和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中普遍存在”为题,于近期在BRAIN上在线发表,并作为杂志封面正式刊登。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洪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肖骁和神经外科医师任健为共同第一作者,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汪一波教授和神经外科张鸿祺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通过对81例散发脑脊髓CM患者病变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测序和ddPCR验证,在国际上率先发现90.1%的散发CM携带有MAP3K3或PIK3CA体细胞突变,并进一步发现PIK3CA和MAP3K3突变的CM临床表现有显著差异,PIK3CA具有更高的出血率,且与MAP3K3突变的CM在MRI表现上有差异。在随后的机制研究中,发现CM的体细胞突变发生于内皮细胞;通过内皮工具细胞和斑马鱼模型发现MAP3K3或PIK3CA均能激活突变,影响内皮细胞的血管新生;通过单细胞测序探究了不同突变基因型CM在转录谱水平的差异性,MAP3K3突变的病变细胞凋亡显著上调,PIK3CA突变的细胞GDF15和SERPINA5转录水平显著上调,可能解释其产生不同临床表现的机制。

该研究首次同时揭示了MAP3K3和PIK3CA体细胞突变是散发脑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核心遗传机制,改变了此前认为是胚系突变的传统认识,并在工具细胞、动物模型和单细胞测序等层面阐述其致病机制。该研究发现携带MAP3K3和PIK3CA突变的病变具有不同的出血风险和影像表现,为深入认识该疾病、建立分子分型提供了方向,未来或可根据影像学的特征表现预测分子分型并采取保守或激进的治疗策略。

编辑

任嘉霖

责任编辑

韩静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年7期第7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