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管畸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8年时间中国职业联赛陷入一个怪圈为什么 [复制链接]

1#

重庆两江竞技俱乐部解散

越来越多中超球队被爆出欠薪,越来越多中超球队退出职业联赛,年5月24日重庆两江竞技足球俱乐部发布公告宣布正式解散,这是三年来第三支解散的中超球队,而这天距离6月3日新赛季中超联赛开赛还有10天。

中国足球越发展越艰难

而在中甲、中乙球队解散退出更是成了家常便饭,为什么中超联赛沦落至此,毕竟曾经各地都有金牌球市,可如今却是一地鸡毛,从年甲A联赛初始到如今年中超的困局,28年时间中国的职业联赛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越发展越艰难。

-年34家俱乐部解散

中国足球走到了十字路口,职业化近30年,有45支球队消失了,世界罕有,年16支球队失去了联赛资格,年有6支,年到目前为止是11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今中超衰败的局面呢?

这里或许有联赛、管理者、投资人、球迷以及突发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职业联赛并不职业,也并不商业,它在多方的角力和博弈中开出了畸形的花。

联赛本身:不按市场规律办事

“中国足球绕了很多的弯路,又打算回到起点,按规矩按规律再跑一次。”这是曾经主持人也是球迷*说过的一句话,过去的28年似乎中国足球从来没按照过市场规律办事。

中日韩三国的职业联赛几乎同时起步

什么是足球的市场规律呢?不说五大联赛,看看日韩都是一个好例子,有完善的升降级制度,完善的球迷会员制度,俱乐部是一个窗口,看球对于本地球迷而言是一个节日……季票、转播、衍生品等等商业开发持续进行,俱乐部重视青训建设,鼓励球员留洋,国内有着较为严格的薪资制度,国脚们想要挣高工资,那么去欧洲吧,镰田大地、富安健洋、南野拓实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要知道中日韩三国的职业联赛几乎同时起步。

而国内呢?俱乐部本身不具备造血功能,球队的商业开发趋近于零,国外的逻辑俱乐部就是一家企业,盈利和保持增长是企业的天职,但在国内这一切都变了,球队可以不以盈利为目的,球员可以不为到更高平台为目的,由于高投入球队破产在国外也时有发生,英超的利兹联、意甲的切沃都因此降入低谷,可没人觉得英超或意甲会出事,因为联赛的基本盘还在,而中超却不是这样,每支球队面临的问题相同,解散想在开盲盒谁也不知道一个变动谁会成为下一个倒霉蛋。

管理者:二元制体系下的畸形儿

中国足协是民间组织也是官方组织,在年前还是中超的运营方中超联赛有限责任公司的最大股东占股36%,也就意味着足协至少要从中超拿走这么多比例的收入,中超公司成立的时候其运作方式完全照搬福特宝那套,对于联赛的商务开发、品牌运营等业务没有实质性进展。

中国足协秘书长刘奕

年足协正式对外宣布退出中超公司股份,足协秘书长刘奕说:“最终要的是放权,中国协会的工作包罗万象,顶级职业联赛是市场化、职业化、国际化最高的平台,中国足协应该充分放权、信任市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但实际上呢?中国足协行使监管权,在重大事项上有一票否决权,但不参与日常决策。没有任何参与权的监管机构却能行使“一票否决权”这很中超。

于是就产生了U23*策、U17踢中乙这样的*策是在保护联赛吗?一方面中超的投资者想要俱乐部持续经营,另一方面足协需要保障国家队的利益。二元体制下的中超联赛显得有些割裂。

耐克的球衣很敷衍

年中超和耐克的一纸10年长约让这家企业绑定了中超所有参赛俱乐部的球员合同,每年的赞助费是万欧元,足协抽走一部分,其余的分摊给各俱乐部,而每家分到前大约是万欧元。10年前申花和阿迪达斯的球衣赞助已经是万欧元,也就是说,这么多年中超的球衣商业开发几乎停滞不前,考虑到通货膨胀其实还在开倒车,而耐克给了中超球队的“模板球衣”一点特色也没有就是敷衍了事。

中超公司股权改革后赛季的分红,冠*广州恒大获得万,倒数第一的北京人和也能分到万,分配相对公平。

年中超联赛总赞助额3.08亿元,覆盖13个行业,依然是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顶级赛事IP,但这3.08亿甚至不足联赛中游球队一年的开销。之后又是中性名改革,冠名权本来是投资人最看重的一块“广告招牌”这次也彻底没戏,如此多的限制,还让投资人投钱,真当足球是公益吗?

有人也许会问五大联赛的球队基本都是中性名,就连日本联赛也是,为什么中超的中性名就成了一柄“断头剑”呢?

投资人:俱乐部只是企业的营销部门

胡葆森可能是为数不多真正喜欢足球的投资人

中超联赛的投资人没想过靠着俱乐部来挣钱,如果说真正喜欢足球的或许还有几位老板,但真正想说让俱乐部良性发展有自我造血能力还没有。

年广州恒大用1亿人民币买断广州广药俱乐部全部股权,从此中超的金元足球正式进入恒大时代,10年间恒大地产从一家广东地方企业发展成全国的巨无霸房企,许家印将投资人砸钱足球的那点小伎俩发挥到了极致。

河北华夏幸福曾经雄心万丈

借助广州恒大的广告效应和城市发展的名片效能,就算恒大俱乐部明年亏损以10亿人民币计但丝毫不影响许老板投钱的决心,越来越多不可思议的天价年薪产生了,顶薪的外援来了,整个联赛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看到了恒大集团因足球带来的发展有人雄心勃勃入局比如华夏幸福、苏宁集团,而原本就在这*局里的不得已加大投资债台高筑。

从年到年中超吸着金元足球的血,没人思考这样的泡沫破碎后会是怎样的结局?中国足球的体系该如何搭建?甚至有人喊出了“让中超成为世界第六大联赛的口号”他们一度也做到了,年中超球员平均年薪万欧元世界第六。

胡睿宝这个从来没入选过中国成年国家队的球员在恒大一年年薪税后万人民币,而当时整个中超有多少个“胡睿宝”呢?一家俱乐部薪资在整体的投入占比50%左右算是正常,但那些年的中超薪资占比接近79%,有的球队5个外援的工资就占总投入的40%以上。人傻钱多的中超那些年基本是溢价4-5倍在抢人。

球队不过是母公司的“营销部门”

很多中超球队不过是母公司的“营销部门”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想过靠着足球挣钱,足球就是广告和置换工具,因为恒大的甜头多家房地产企业押注足球,中超一度变成房地产企业的“行业联赛”过半的企业涉足房地产业务。

随着母公司营业能力的下降再也无法支撑旗下俱乐部的运营,解散也就成为最终的结局,因为球队本身不具备盈利的能力,在过去的10年俱乐部只需要等着母公司拨款就行了,至于商业开发、品牌经营这些重要吗?

球迷:惨淡的现状无法吸引人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