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三月禾
在成人的眼里,昨天是童年遥远的风景,今天是童年成长的延伸。
童年中宝贵的一切不是一根棒棒糖,不是一个布娃娃,也不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圣诞礼物。
童年中最动人的风景是什么?
是一次亲子游戏,是一次陌生的旅行,是一次用稚嫩的声音述说对梦想的憧憬……
或许,是童年里所有欢笑和泪水,所有回忆,或完整或残缺的片段,组成了童年独特的令人终身难忘的旋律。
当我们从童年的回忆里走出,当我们都成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童年?
童年只有一次,生命旅途中最美的景色在童年。
童年是一本激动人心的书,它讲述了成长的秘密,它潜藏着孩子的未来。
电影《亲密旅行》,由沙溢和儿子安吉温情主演。这对父子在影片中展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为什么父母总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
沙溢与儿子
影片中,出租车司机(沙溢饰演)满足了一个陌生孩子男男(安吉饰演)的“无理”要求:带着一只狗跨域千山万水,去和另一只狗相遇。
起初,出租车司机只是为了三万块钱,但在跌宕的旅途中,随着对男男的逐渐理解,引发了他真正想保护孩子童真的愿望,并且,通过和孩子的相处体验,他终于鼓起勇气,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父母如果不带着一颗柔软的心,也许很难理解这部电影的主题。
遥远艰险的路途,只为了两只狗相遇。
荒谬绝伦的冒险背后,折射的是孩子孤独的童年,以及被父母们忽略的童真。
为什么仅仅与一个陌生司机短暂的相处,孩子就认定,自己快乐和温暖的所在?
而很多父母却经常抱怨,很难和孩子相处。
试问,孩子童年中,最可贵的东西是什么?孩子最珍视的东西是什么?
这绝无仅有的一次最可贵的东西,就是孩子的童真。
童真是孩子对美好、善良、真诚、梦想的完美诠释。
童真是孩子构建自我与世界的关联的起点,是孩子把现实和梦想合二为一的一道桥梁。
绘本《花婆婆》中,小爱丽丝从小在祖父的温暖呵护下长大。
在祖父的鼓励下,她产生了三个梦想:
去世界各地旅行在海边居住做一件让世界更美好的事情这三个梦想中,前两个也许相对容易达成,而第三个,却似乎变成一个抽象而难以企及的远方。
到底是什么事情,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祖父没有给爱丽丝答案。
因为,这原本也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智慧而有远见的祖父,不但悄悄地保护了孩子的童真,而且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去寻找答案。直至孩子真正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成人眼里看不见的清澈,在孩子心中却是一汪清泉。
成人眼里看不见的真实,在孩子心中却是可以感知的温暖。
所以,千万不要用世俗功利的目光去掐灭孩子的童真的火苗。
《小王子》中,为什么在成人世界里的种种际遇令小王子困惑、焦虑、痛苦?
成人世界里没有童真,只有无尽的虚荣、贪婪和虚妄的权贵。
成年人只追求眼前看到的利益。
而狐狸说:真正本质的东西,眼睛看不到,要用心去看。
《青春环游记》中,郎朗说,我的童年只有两次旅行。
只有钢琴陪伴的童年,令他觉得童年太虚幻,从来没有享受过童年的乐趣,他感到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人生体验。
北京奥运会后,世界记住了一个甜美的小女孩——林妙可。
她以清甜动人的声线完美演唱了一首《歌唱祖国》,从此一举成名。
她不仅登上《纽约时报》的头条,还迅速打入演艺圈。她不断地接戏、代言各种广告。
然而,因为假唱,她偷走了另一个女孩杨沛宜的荣誉。
在各种虚假的光环下,她没能真正地成长,她终究失去了可贵的童真和快乐。
而杨沛宜,她没有得到属于自己的掌声和鲜花。但她远离是非功利,谦卑平和,努力进取,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歌手,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路上稳步成长。
今年5月,在湖南怀化。
一个给蜗牛打伞的小女孩让全网动容。
小女孩从幼儿园放学回来,路上看到了一只小蜗牛,她坚持给蜗牛打伞,送蜗牛回家。
小女孩担心,蜗牛的爸爸妈妈弄丢了自己的宝宝,所以她要保护小蜗牛的安全。
这就是至真至善的童真,是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爱这个世界。
这种表达爱的方式,是孩子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的起点。
《菲菲受伤了》这本绘本中,菲菲用画了一幅奇怪的画:蓝色的树干,橙色的天空。
同学见状,立刻一针见血地评判:你画得完全不对,天空不是橙色的,树干也不是蓝色的!
菲菲难过极了,她觉得她并没有错,她只是画出了自己的感觉。
很多时候,大人何尝不是这样,完全容忍不了孩子纯真的想象,稍有与自己认知不符的东西,就把孩子批得一文不值。
这样的父母,其实正在毁灭孩子最可贵的童真。
现代心理学认为,童真可以激发孩子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童年是生命的春天,只有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童真,才能让孩子的思想在童年自由驰骋。
父母要学会静待花开
要去掉急功近利的思想,耐心地陪伴孩子长大。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我们给孩子讲绘本,却经常要告诉孩子,绘本故事的道理是什么,每一个故事让我们得到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总是从成年人的认知角度,急于给孩子灌输成千上万种道理?
早期的阅读,正确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更多的时候,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己去感知,去认识和探索。
所谓慢养,就是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极尽发挥孩子的天性和童真,一步一步地去了解这个世界。
过早地认知,往往会压迫孩子正常的身心发育。
催熟的果实,必定畸形并且充满苦涩。
让孩子参与真正的生活
我们看到的现实往往是,父母让孩子完全不做家务,长大后不具备任何个人自理能力。
父母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让孩子直接参与有意义的事情:学习,上兴趣班,进行体育锻炼……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吗?这样的孩子如何真正学会感恩?这样的孩子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家蒙特梭利说:“如果我们要拟定一项育儿原则的话,那么第一个原则就是必须让孩子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参与生活,就是真正地让孩子深入生活,而不是做一个远离现实家庭,远离父母劳动的旁观者。
与孩子保持亲情的联结
如果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获得足够的支持和爱,那么这种渴求就会迁移到别人身上,比如早恋的对象,或者偶遇的陌生人。
就像《亲密旅行》中的男男,在一场长途跋涉之后,与司机短暂的相处,也能催化他对父爱的渴望,由此要求出租车司机做他的爸爸。幸好,他没有遇到心怀叵测的坏人。
所以,我们总是强调,父母一定要走进孩子的心里,让孩子感知到爱,让孩子心存归属感。这样,孩子才能无拘无束地在生命的春天任性地奔跑。
其实,成长的秘密早已写在父母的心里: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把握生命发展的规律,与孩子一起成长,便是最好的养育方式。
----------------------------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