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管畸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只关心孩子的考
TUhjnbcbe - 2024/10/18 17:29:00
文/清源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最关心的是,孩子功课的考试成绩不问品德表现只向学业成绩,不问品德表现。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最关心的是孩子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及其在班上所居的名次。成绩好,名次在前就心满意足;至于品德表现如何,是不大过问的。这种重智轻德的思想,也无形地影响到孩子,他们也会认为只要成绩好,就能“一俊遮百丑”,因此不重视思想品德的修养,不关心班级和同学,有时为了使自己的成绩压倒别人,甚至还庆幸别人考得差或者偷盗别人的书籍资料,使别人无法复习。这样的学生就是考上了大学也不一定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这一点值得家长深思。只要求孩子学习,不支持其参加其它活动。有的家长经常叮咛孩子在学校要一心一意读书,取得好成绩,不要参加其它活动以免耽误学习时间。这些孩子在家庭的这种教育影响之下,不愿参加政治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不愿担任班干部和班主任交给的其它工作。这样看来孩子的学习时间多了,其实对孩子的学习不见得有利。按照哲学关于事物内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观点,德、智、体、美、劳之间也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比如儿童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对社会尽职尽责的责任感,他的学习动力就大得多;儿童参加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锻炼意志品质,这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儿童担任一定的班级工作,从小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也是很重要的学习内容。只顾学习,不参加其它活动将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畸形发展,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芝麻也得不到。孩子唯命是从家长“金口玉言”,孩子唯命是从。家长要求孩子一切都必须听从父母的,父母说啥是啥,孩子必须老老实实听大人的话。这种现象在一些家庭中较为普遍,其实是旧传统、旧思想在作崇。要知道,儿童有其生理、心理特征,有其兴趣爱好,如果父母对孩子干涉过多,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听话,而对孩子的正当行为不支持,合理要求不考虑,这样就会扼杀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使孩子养成依赖性,遇事无主见的性格。同时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养成逆来顺受、遇事卑躬屈膝的性格。比如喜欢合群、好游戏是小孩子的天性,他们跟别的孩子们捉迷藏、做泥人正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家长骂孩子弄脏了衣服、磨裂了手皮,粗暴地把他们拉回,还要一脚把孩子精心制作的泥人踏碎,这对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何等严重的摧残。又如儿童有寻觅伙伴的明显趋向,而且良好的群体对儿童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有的家长在孩子与几个朋友一起做作业,一起玩耍,在他们充满甜蜜的情感体验时,却火冒三丈,怪他们把地弄脏了,东西摆乱了,常常是一顿训斥把别的孩子撵跑了。这使孩子顿时感到孤独寂寞,这对他们的身心又是何等严重的伤害!划定发展框框泯灭儿童个性。许多父母亲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着绚丽、璀璨、美好的憧憬与希望。为了追求这一美好的愿望,他们在忘我地为孩子编织着多彩的花环,辛勤地为孩子的人生播种、耕耘、浇灌,期望获得丰硕的成果。如果说,父母亲的这种编织是顺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儿童良好的个性特征,这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有的父母亲往往以自己的主观世界去改造儿童,主观地过早地给孩子定下成长的方向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不问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除了学校教育外,家里给孩子安排了许许多多的额外任务,规定了许许多多的框框条条,而且要求孩子不能越雷池一步。那么,作为家长到底该怎样做呢?以下两点或许可行。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个别家长之所以产生重智轻德的片面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智”看作是人才的唯一条件。他们认为孩子是否有出息,能否有出息,关键在于能否读上大学,而上大学又必须有个高分数,因此拼命地抓孩子的考试分数。这里他们又把“智”与分数等同起来。出现这种认识,固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但究其实质,还是在于对“人才”的认识上。真正的人才并不是仅仅考试分数高的人,也并不仅仅是“成绩好”的人,即使把学习好看作是人才的一个条件,也要认识到,学习好也要靠多种因素促成,没有良好的身体,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没有良好的品德,也不可能做到学习好。家长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是多种因素,多种条件构成的,一般讲要具备品德、智力、体质等基本条件,而且这些条件又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为促进的。在教育孩子时,要时刻把握对这些方面的协调,并进行全面的培养,这样才能培育出真正的人才。任何片面的做法,近利的思想,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损害。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要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所谓“重智轻德”,更进一步的意思是“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在作怪。其实质是把社会劳动分工,看作有高低贵贱之分。又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把读大学作为选择职业的唯一准备。希望子女读大学这是无可非议的,但现实社会(即使那些工业发达国家)不可能使所有的高中毕业生读大学,为此大家都去挤独木桥,既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作为家长,要认识到社会上的各种职业都是可以作出贡献的,都是社会上少不了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道理。社会分工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是人们的错误观念,人为地把职业分成“等级”。克服这种偏见,并以正确的认识教育子女,就会自然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每个家庭的孩子其主客观条件,并不都是.样的,以不具备的条件去参加挤“独木桥”的竞争,其实是达不到目的又损伤自己的事。所以家长要克服错误的职业观,引导孩子扬其所长,轻松愉快地去承担将来的社会责任。结语: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这样做是不对的。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容易造成孩子心理畸形,只重视成绩,进而冷漠疏离。而家长的一些其他教育方法,或多或少的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希望相应的家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今天的知识分享能够帮到你。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参考文献:《好爸爸》,《正面管教》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只关心孩子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