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张爱玲
多少读者在张爱玲所描绘的真实与虚幻交织的婚姻爱情世界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出口。
张爱玲是一位传奇性的新时代女性,也是中国现代女作家中备受大家喜爱和推崇的作家之一。读过她作品的人,很多都深深爱上了她文字中的细腻,她的一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深入人心,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便是一个时代一类女性的缩影。
本文将从《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的身世入手,结合她和男主人公范柳原的感情路线,分析白流苏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独立性和妥协性,并对其矛盾的性格成因做以分析,旨在让大家读小说的同时,更好的去体会人物心理。
一、战争中的爱情、婚姻与人性,在挣扎之后都各有归宿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描述爱情与婚姻在和平与战争时期的纠缠婉转,从而揭露人性。小说主要以女主白流苏和男主范柳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讲述了战争前后主人公的爱情走向。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经历了一场失败的婚姻,离婚之后便回到了上海的娘家——白公馆。在娘家,她备受哥哥嫂嫂们的排挤,受尽了冷嘲热讽,看尽了自家的世态炎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之下,通过徐夫人,认识了花花公子范柳原。在范柳原的一次次看似漫不经心又别有用心地招惹之下,白流苏便决定用自己当赌注,欲博取范柳原的爱情。
在这个过程中,两人都是情场老手,互相爱慕又互相试探,一次次走近又远离。最终,在日军轰炸、城市几近沦陷的战火中,两人放下了彼此心中的防备,准备结婚,做一对平凡的夫妻。
张爱玲所描述的这个故事,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本身的吸引力,还有字里行间细腻独到的情感表达。其中,白流苏这个角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所表露出来的心理起伏,更是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看似与命运抗争着的白流苏,骨子里依然充斥着世俗的虚荣和妥协
小说中,白流苏的身份是一个离婚后回到娘家的弃妇。她的感情变化及心理活动牵动着读者的心。在小说中,张爱玲试图通过一系列水到渠成的事件,将其塑造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独立女性,但是仔细读来,便能发现,在很多细节之中,其实白流苏的骨子里依然被传统所裹挟着。
(一)从第一段婚姻到自己的人生,她都保持着绝对的清醒,这是她的反抗和独立
从整个故事的发展来看,白流苏的前半生一直是在和命运的抗争。这主要表现在她对待婚姻的态度,以及她对自己一生的把握之上。
1.勇敢的从第一段不幸的婚姻中跳出来
在小说的一开始,张爱玲用很少的笔墨交代了白流苏的处境——离婚,住在娘家,同在一个屋檐下的,除了不大管事的母亲,还有她的四哥四嫂,三哥三嫂,以及哥哥嫂嫂的孩子们。同一个屋檐下的这一大家子人,小心翼翼的共存着,离婚而吃住娘家的白流苏更是成了一家人的眼中之刺,时不时的会被嫂嫂们指桑骂槐的话夹击着,日子并不好过。
在小说之中,虽然对于白流苏的第一段婚姻并没有过多的介绍,我们并不太清楚这一段婚姻为什么走向灭亡,但随着寥寥模糊的几笔,却足以让读者产生联想和猜测。
在那个时代,女人的地位尚不算高,社会依然以男子为主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也是自古以来大多数人的典型观念。因此,即使婚后过的并不幸福,更多的女人会选择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哪怕是为了孩子而委曲求全,继而搭进去自己的一辈子幸福。
白流苏却选择了离婚,对于一段让自己感觉到束缚、不幸福的婚姻,她不愿意选择吞声踯躅,不愿意就这样了此一生,在她的心中,或许还有对生活的热情,对爱情的憧憬,因而即使知道离婚可能意味着什么,她依然选择了走这条路。
无论怎样说,白流苏都是那个时代最勇敢的女人了。当然,事实证明她离婚之后,在娘家所承受的一切攻击诽谤,都是逃避不过的“惩罚”,但好在最后的最后能有一个相对来说圆满的结果。相较而下,身处在当下更发达更开放的时代的女性,却远远没有白流苏的洒脱和决绝。
2.面对再一次的邂逅,她小心翼翼的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白流苏是美丽的,就像张爱玲所说“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尽情理,美得渺茫“,就像范柳原所说,她有着那东方女性一低头的温柔。即使结过婚,又离了婚,她依然还是个风韵俱存的美人。
但是,若她仅仅只是有美貌,便也无法让阅人无数的花花公子范柳原如此着迷了。因而,她不仅有美丽,更有魅力,她的魅力在于对自己内心的万分了解,对自己所要的生活的无比了解。
在与范柳原的周旋之中,她亦时刻让自己的心保持着清醒。在不该问时不多嘴一句,在该离开的时候宁可果断抽身离开回到那个她绝对不想回去的家。也许在范柳原清楚的表明心迹之后,她便可以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跟着他浪迹天涯,管什么身份与地位,只要有个归宿便好。
但这才是白流苏,倘若她要的只是如此,便也不用离第一次婚了。她要的,不仅仅是婚姻,更是长长久久的走心的爱情。因而在这一次的选择之中,她无比的谨慎,不轻易与范柳原发生关系,不轻易的交付自己的真心,小心翼翼又勇敢坚韧的保护着自己,即使心中也有丝丝心动,依然清楚地坚守着内心。
(二)她的独立亦有时代的局限性,虚荣和妥协也是不可回避的真实形象
在白流苏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更多的是她的与众不同,她与命运相博的勇敢。可以说,白流苏的身上,确实折射着很多女性性格中抗争成分的影子。但是,在小说的几个细节之中,我们同样能看到白流苏作为一个女性所有的虚荣和妥协。
1.身陷重围,却放不下心中的虚荣
最明显之处便是在娘家遭受哥哥嫂嫂排挤时的一段。在她第一次到香港,与范柳原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她又回到了上海老家,再一次置身于这个畸形的大家族之中,这一次也给了这些家人更大的嘲讽笑柄。
她受尽了家人的气,甚至连自己的亲妈,也并不向着她。在这里,她孤立无援,有备受欺凌,被哥嫂们嫌弃着白吃白住,她非常的委屈而愤怒,却不愿意出去寻找一份工作,要知道,这可以自给自足,又不用再看任何人嘴脸,可她拒绝的原因竟是”会失去了淑女的身份“。
读到这里,也是我第一次对白流苏这个人物产生排斥,觉得非常好笑又不能理解。在很多人看来,婚都能选择离,出去工作又算得了什么?
但这也恰恰反映出了白流苏骨子中并不是彻彻底底的独立。她可以为了幸福选择离婚,却终究拉不下脸去靠自己赚钱。这也为后来她的选择做了铺垫。
2.纵使步步为营,还是妥协于范柳原撒下的大网
在与范柳原相处的最初,她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攻占着自己想要的领地,但不料范柳原更是个情场老手。两人屡次交战却都不妥协。但最后,受尽家人冷嘲热讽的白流苏自知不能再如此拖下去了,所以第二次范柳原一叫她就又奔向她而去了。如果第一次还能矜持着坚守着,第二次怕就得付出更多的代价了。
白流苏的第二次去香港,从某种意义上讲,便是一种妥协,为了生活也为了爱情,她最终还是屈从了本一直拒绝的身份——范柳原的情妇。但即使到了现在,她依然要为如何吊住范柳原的心而身神伤。
好在,战争的到来,让她的所有坚守有了回馈。也许再战争面前,人更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在战争面前,人也能活得更加真实而毫无保留。在战火之中,范柳原终于向她求婚了,白流苏似乎等到了春天的花开。
故事到了这里就结束了,但是白流苏往后的生活我们却可以大胆猜测。她并没有从第一段婚姻中得到觉醒,并没有真正的独立起来,在经济和精神之上都是依附于范柳原而存在,那么这段婚姻在长久之后又会怎样呢?无非是从一个”坟墓“到了另一个”坟墓“,这与第一次婚姻又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呢?
三、白流苏这种抗争与妥协同在的矛盾性格,有其存在的合理之处
1.深爱只是为了谋生——张爱玲的婚恋观对白流苏人物性格的影响
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说到底,其实是创作他们的作家的心理投射。白流苏也一样,她的人物性格塑造,以及对待爱情的态度,亦深受张爱玲婚恋观的影响。
张爱玲所奉承的婚姻观是什么呢?——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听起来非常的悲凉而冰冷。但这一切,又和张爱玲的身世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
张爱玲从小父母便离异,她在父母的身上看到了婚姻的飘渺和苍凉,除此她的家族也逐渐从兴旺走向衰败,这一切都给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长久而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反应在她的诸多作品之中。
她作品中的女性,很少有为了争取自身价值而努力奋斗的强者,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状态的迷茫,比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在张爱玲的笔下,这些女性也许曾经也拥有过美好的爱情,但最后婚姻不过只是沦为了传宗接代的工具,因而女性也多表现为一种堕落,总在试图去从男人身上寻得依靠和利益。
因此,在《倾城之恋》中的很多地方,在白流苏的很多细节性格的刻画之上,这些都显而易见。故事的最后,张爱玲给了白流苏一个圆满而幸福的结局,但是小说之外延伸的悲剧性却更加浓烈。
2.白流苏的性格形成,亦是时代背景的产物
《倾城之恋》所创作的故事背景是在民国时期,是衰落中的文明以及衰落中的文化的的展现。着重展现现代大都市背景下人心的变迁。
白流苏的原生之家的逐步败落,也是当时上海的大家族逐步衰落的体现。过尽了风光日子的大户太太们多受着传统文化的禁锢,一边接受者当时外来开放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又固守着骨子里的封建,在他们的身上,既有大家太太的虚荣,又隐含着小女人的妒忌。
可以说,她们心中或许也渴望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但总习惯戴着面具生活,在对别的女人的嘲笑之中找寻心中那一丝丝失落的东西,等到有一天她们所嘲讽的对象没落了便是如了她们的意,倘若要真的冲破桎梏,获得了新生,她们便也可能去效仿。
就如同小说结尾中三太太看到流苏最终和范柳原走到了一起,也选择了和一直将就着的丈夫离婚追求新的生活。
这种影响对于白流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长期生活在这种旧式大家庭的假情假意之中,看尽了人情冷暖,心中更渴求新生,活给那些嘲笑她的亲人们看,可能导致的虚荣会更强烈,其次也正是这种过于强烈的虚荣,导致她必然走向对新的力量的妥协。
结语:
白流苏最该明白的,也许该是婚姻和爱情的真实面目,是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强大,这也正是我们从作品中所觉悟到的最深刻之处——没有永恒的依靠,只有强大勇敢的自己。跳出故事,理性分析来看,也正是这样的白流苏,才更加真实接地气,才更像是在生活中挣扎犹豫的我们。
无论是张爱玲本人,还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当下社会中都是能找到原型的。
如今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性工作似乎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外界可以坦然地接受这样的存在,成人女性对于社会的工作价值,一家家庭也乐意有一个人来分享养家的压力,女性自己更是本着“有工作才有价值”的观念,一边事无巨细的操持着一家人的生活,一边兢兢业业地去工作。
但是,从白流苏身上、以及当下社会很多不幸的婚姻之中,我们也能看到,女性在家庭与工作的平衡之间,永远是一个难解的问题。我自己倒觉得,无论选择哪一种生活,只要自己能承受得起后果,便无可厚非,但最重要的是,生活的底气还是得堵在自己的身上,从内心真正的独立平和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通道。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