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管畸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怪物畸形与幽灵怪物概念的三重变
TUhjnbcbe - 2025/3/8 20:42:00

怪物、畸形与幽灵——“怪物”概念的三重变体

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刘美娟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原载《探索与争鸣》年第3期

“怪物/怪物性”并非仅是一个时髦的话题,而是自西方哲学的发端之际就展现出激发思想的强力。亚里士多德对怪物/畸形的辨析,康吉莱姆对正常/病态及规范性的反思,以及德勒兹与加塔利的生成-动物的概念,正是这个概念谱系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晚近资本主义日益进入新保守主义阶段之后,怪物概念需要经过重新理解,甚至有必要被幽灵这个新形态所取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怪物的时代。”有学者如是感叹。然而,至少从流行文化的浮华表象上来看,这一断语倒并未显得太过浮夸。确实,从银幕到文本,从私人场所到公共领域,从实在空间到虚拟世界,到处遍布着五花八门且层出不穷的怪物:闪着荧光的兔子,插满翅膀的肉鸡,脑后钻孔的赛博格,人皮包裹的机械姬……一时间恍若将我们抛回福柯在《古典时代疯狂史》开篇所描绘的中世纪晚期的诡异场景:在那个时代的欧洲,疯人、愚人、怪人到处游荡,尽情展现着自己的疯狂与怪异,诱惑着理性不断偏离自己的秩序,堕入混沌黑暗的深渊。博斯(HieronymusBosch)笔下的人间地狱般的场景正是这一混乱世界的真实写照。或许,疯人与怪物已经被紧闭和压抑得太久,如今他们注定要再次回归,重新扰乱乃至颠覆世界的“正常”秩序;或许,他们正是这个日益崩坏的世界的真实写照;或许,怪物的大举回归正预示着“正常/病态”之间的明确界限的彻底消解,进而整个人类种族正不可逆地加速滑向“人类纪”的终极末日。

然而,当我们窝在沙发里,看着《吸血鬼日记》,玩着《植物大战僵尸》之时,这样一种沉重恐怖的氛围似乎又顿然间消释无存。当僵尸、恶鬼和幽灵不断被“恶搞”和“玩坏”之时,爱伦·坡和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那种来自未知的恐怖不安,那种瞬间被抛离世界之外的崩溃之感,所有这些曾经的终极体验还能在如今的消费文化中留存多少?这让我们不禁想再度化用福柯在另一部巨著《性史》中的雄辩思路:当整个世界都在谈论、消费、观看怪物之时,那或许恰恰是怪物本身日渐趋于消声乃至消失之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的节点,对怪物进行一番深刻的哲学反思不仅势在必行,甚至可说是迫在眉睫。

怪物概念的发端与演变:从柏拉图到康德

然而,一旦怪物堂而皇之成为一篇哲学论文的主题,肯定会引来学院里的卫道士们的一片哗然。倒不是说思索“怪力乱神”是一件不太得体的事情,而是大家都会质疑这项研究的初衷是否仅仅是哗众取宠的博眼球之举。与其花费时间精力去研究怪物这种时髦刺激的题目,哲学是否更应该冷静一点地去沉思冥想那些古老恒久的命题?当然,说怪物本是时尚制造,这没人会否认,但时尚之物并非皆是肤浅庸俗,因为在其中或许恰恰隐藏着时代的最敏感的焦虑和最深切的阵痛。不过,说怪物不是一个“古老恒久的命题”,那可能就是一种短视乃至无知了。回归西方哲学史的源头,我们发现怪物恰恰位于一个极为要害的问题之处。

在柏拉图的文本之中,别说怪物,连动物都很少露面。即便出现,也大都是带着神话和隐喻的形貌。这本不奇怪,因为对于柏拉图,动物说到底只是灵魂的堕落形式,并没有多少哲学思索的价值。在《蒂迈欧篇》中,绝大多数篇幅都在讲述宇宙和生命的演化,但真正谈及动物的就只有最后寥寥几段而已:“关于其他生命体的生成机制,简略谈谈就够了。”在这里,他甚至提出了一个极为不可思议的命题:动物只是人类灵魂的“退化”形式,它是对灵魂薄弱者的一种“惩罚”。比如,最低等级的就是“水中生物”,而它们从根本上说“乃是对蠢人的最后的极端惩罚;他们要生活在最末端、最底层”。

但到了更为

1
查看完整版本: 怪物畸形与幽灵怪物概念的三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