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医生书记”——黔江区黄溪镇黄桥社区驻村第一书记杨超的故事
“孩子生了病莫着急,赶紧去找‘医生书记’,他在卫生院开了儿科门诊免费给大家看病哦。”
“平时可以去村委会找‘医生书记’,医院来的哟!”
……
年5月,黔江区黄溪镇黄桥社区新来了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杨超,他是医院肿瘤外科的留美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刚到村里,老百姓对这位年轻的医生书记的初次印象是“斯斯文文”、“一看就不懂农村工作”、“恐怕是绣花枕头”……但没过多久,杨超踏实务实的作风、一心为民的情怀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很快得到村民认可并迅速传开来,甚至连毗邻乡镇的患者也慕名来到黄溪镇卫生院就诊,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医生书记”。
村里建起了互联网儿科诊室
去年4月,当得知单位在选派人员到黔江区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时,杨超毫不犹豫报了名。“我自己是从大凉山走出来的,深知农村发展之路有多不容易,我对农村有特殊的感情,希望能尽自己绵薄之力,为乡村做些什么。”
一个月后,杨超接到正式派驻通知,紧接着与市科技局帮扶集团的其他第一书记一同参与培训。这时杨超心里很忐忑,“我并不知道驻村第一书记究竟应该怎么干,所以在培训期间一直围着别人问,但其实‘听别人讲’和‘自己干’是完全不一样的。”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工作,让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村工作的杨超感到焦虑不安,如何走出医生的角色,如何快速适应环境,如何有效开展工作是他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此,一方面他立即开展走访调研,充分了解村情和民意,调研现有产业基础;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自己对农村工作的不了解,对政策的不熟悉。于是,杨超白天走访入户,晚上挑灯夜战,系统性地自学关于乡村振兴的知识和政策法规。
▲杨书记组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
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医生,在日常走访中,杨超总是特别关心群众的身体健康状况,对有孩子的家庭,他习惯性地会多问几句孩子的发育与健康情况。跟其他第一书记不同,在杨超随身携带的背包里,除了装有笔、笔记本和通讯录,还带有体温计、血压计、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和血糖仪。
“在了解村情民意的同时,我也在为老百姓进行简单体检,并予相应的健康指导。这不仅能拉近驻村工作队与老百姓的距离和关系,也切实为村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黄溪镇卫生院坐落在黄桥社区3组,不仅为辖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还辐射周边几个乡镇,但能够提供的儿科医疗条件十分有限。“由于卫生院没有专门的儿科医生,遇到复杂病情,家长只能带着医院医院就诊,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增加了群众极大的负担。”
▲杨书记为村民义诊,免费提供健康检查服务。
杨超意识到,作为一个“医生书记”,首先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儿科医疗服务,这才是最接地气,最有实效的帮扶。于是,在完善相关的诊疗备案手续后,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在黄溪镇卫生院进行义诊。在看病的同时,他还给随诊的医生示范查体和病例分析,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
此外,杨超还自掏腰包购买了一批有关儿科医疗方面的书籍,并组织医院的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黄溪镇卫生院的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
尽管如此,由于受限于专科医生资源匮乏,仍有相当一部分专科疾病患儿无法在当地得到诊治。
“怎样才能满足这一部分患者的需求,让他们少跑路少花钱呢?”
医院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引入基层,他为此专程回到主城,向所在单位进行了专题汇报,医院办公室负责人到黄溪镇进行考察,很快便在黄溪镇卫生院建设起了“儿科远程会诊室”。
村民林婆婆的外孙女芝芝是“儿科远程会诊室”接待的第一位患者,杨超根据林婆婆叙述的症状,为芝芝预约了医院耳鼻喉科的专家。专家通过线上视频问诊,同时结合杨超在现场为芝芝做的体格检查,最终确诊芝芝得了鼻炎,紧接着在线上开具了处方,并将药品快递到村里。
互联网就诊结束后,林婆婆高兴地说,“‘医生书记’给我们带来太多方便了,今后医院的专家看病,连药都可以直接送上门,太好了,太好了。”
驻村一年多时间,杨超先后组织医院专家到黄溪镇义诊五次,医院还支持资金20万元用于开展黄溪镇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对余名儿童进行体检及大病筛查,并对筛查出先天性畸形患儿进行了手术矫正。同时,医院还推动重庆儿童健康与疾病科普基地在黄溪镇小学设立“科普工作站”,为学生们开展多次科普讲座。在得知黄溪镇较多孩子存在视力异常后,杨超又医院到辖区中小学开展了“助力乡村振兴眼镜捐赠活动”。
党建引领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驻村伊始,杨超就坚持以党建引领开展各项工作。驻村工作队积极向派驻单位申请经费7万元,对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重新制作了宣传栏,更换了办公设施设备,翻新了办公场地,新建了黄桥社区精神堡垒,进一步了强化党支部在基层的影响力,使这个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服务阵地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看着焕然一新的黄桥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村干部和乡亲们也对杨超这个年轻的医生书记竖起了大拇指,心里多了几分信任和肯定。
▲杨书记带领黄桥社区党员到石柱县中益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左一)
与此同时,在杨超的组织和带动下,以创建有队伍、有活力、有阵地、有制度、有保障的“五有”党支部为契机,村里不断加强党支部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我为群众办实事”,给党员干部讲授党课,开组织生活会……经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村支两委的工作主动性明显增强,工作能力也开始逐渐提升。
▲杨书记向黄桥社区老党员带去节日问候(右一)
为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黄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年度“‘党建+’引领示范作用,助推人居环境提升”党建项目顺利推进。“通过党员会、小组群众会、村民代表会、贫困户座谈会,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做到家喻户晓。”
杨超说,由党支部牵头,启动了黄桥社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户创建活动,已评选三季度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户21户。通过评选活动,增强广大群众保护人居环境意识,改善了农户生活环境及精神文明风貌。同时,积极推进乡村治理,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完善村规民约,在黄溪镇内率先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工作,已累计积分多分,推动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目前正在创建重庆市第四批美丽宜居乡村。
此外,为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今年,杨超带领工作队先后向交通局、民宗委、农委争取资金余万,硬化村道6公里。
集体经济产业实现“从无到有”
刚驻村时,由于黄桥社区缺乏集体经济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被上级部门评定为“软弱涣散支部”。杨超憋了一口气,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原因,全面开展整顿工作,坚持以党建引领带动社区建设发展,帮助提高社区收入。
“社区产业以传统的生猪和蚕桑养殖为主,没有一个集体经济产业,也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杨超迅速展开调研,对黄桥社区现有产业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社区产业基本情况,同时还多次召开党员代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专题推进会,充分征求村民代表、党员、村社干部的意见后,编写了《黄桥社区-乡村振兴规划》。
只有发展产业,群众才能增收。杨超又邀请黔江区扶贫基地的负责人到社区实地考察2次,为村里产业发展的情况把脉定向,提出发展产业建议。同时还先后多次带领村支两委前往其他乡镇考察产业,最终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引进了湖北利川亲和鞋业公司在黄桥社区新建了鞋厂。
▲杨书记到鞋厂了解生产情况(右一)
为了支持鞋厂顺利开工,杨超又向派驻单位争取了10万元帮扶资金,每年按比例进行分红。鞋厂主要招收中青年妇女,计件付费,这就让平均每人每年有上千元收入,熟练的技术工人甚至每月能拿到0元以上的工资。10月份,鞋厂还成功获批成为黔江区“就业帮扶车间”,目前长期在鞋厂务工的村民就有20余名。
黄桥社区4组脱贫户余学碧高兴地说,“鞋厂建起来了,村民就不用外出务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同时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杨书记带领村干部一起开展撂荒地复耕工作(左二)
驻村以来,杨超多次向派出单位汇报帮扶项目计划,除了争取到35万元项目经费,还累计在黔江消费帮扶余万元。他介绍说,黄桥社区今年还将大力发展肉牛养殖,目前已经建成头以上规模的养殖场2个,正在修建一个头以上规模的养殖场,预计今年全社区肉牛养殖可达0余头,产值可突破万元。
同时,针对肉牛养殖业的兴起,村里还准备成立合作社种植牧草,除了为肉牛养殖场提供牧草,还能够达到土地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综合效应。
杨超的一番努力不仅改变了黄桥社区没有集体经济产业的困境,“软弱涣散支部”摘了帽,前不久还获得了“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
强化党建引领,持续提升乡村治理能效;发挥自身优势,继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杨超的驻村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