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整复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丹茹教授走进华东理工大学第十六期艺术党课,以“整复外科——人文和艺术的医学”为主题,讲述关于美,关于科学与技术,更关于生存与尊严的有温度的讲座……
整复外科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没有麻醉的“鼻子制造史”就是整复外科的起源。
在王丹茹的讲述中,那时的人们更多考虑的是生存,整形外科在那个年代并没有太多的发展。真正促使整复外科发展的原因,是一战、二战后许多人面临着人体表面器官缺损,急需修复的需求。
“所以说,全人类的整复外科的起源是由于人们想活得有尊严,想要有一个完整的体表。”
谈及修复外科,王丹茹特别强调,整复外科是一门医学艺术,既能解除患者伤痛,又兼顾了人体外形与功能的美学塑造。
修复胆囊癌患者的腹壁、为三岁孩子切除篮球大小的痣……王丹茹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述了如何通过冰冷的手术刀给患者带去真正的尊严与希望。
她曾遇到过一个病例,家里一对儿女在小时候全部被烧伤,但由于家庭困难一直拖到孩子大了才来治疗。那位父亲说,如果不修复,两个孩子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像正常人一样,与别人平视。几年来,不论家里有多艰难,父亲都坚持治疗。两人住院三次,终于正常地回归社会。
“两个人烧伤之后,其实会毁了三个家庭,他们正常地回归社会其实是对社会莫大的帮助。这是对人体美的塑造,也是尊严的修复。”王丹茹讲到。
“如果说修复外科面对的是身体畸形的病人,做的是‘雪中送炭’的工作;那么美容外科面对的就是正常人,做的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王丹茹讲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物质日渐丰富之余,民众也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通过一些先进医学技术,或去掉外貌的一些瑕疵,或提升自己的颜值,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和自信。为了让同学们能够科学地看待美容,王丹茹讲解了美容院与美容外科的区别,“具有创伤性的产品一定是要在正规医疗机构使用的”。
虽然外科是医学中一个冰冷的分支,但是医生本身能够真正地去决定手术刀的温度,让外科技术变得有温度。
王丹茹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兰州做公益活动的时候,她遇到一个因为面部神经纤维瘤从来不敢见人的女孩。女孩是个孤儿,因病从未离开过孤儿院。王丹茹被这个女孩深深打动了,就算手术风险大、术后也并不会完美,她还是毅然决然地为她进行了手术。
最后,一共给女孩输了毫升的血,相当于全身换血三次。这次凶险的手术彻底改变了那位女孩,她如愿地迈向了社会。
这个让人热泪盈眶的故事引起了师生的热烈讨论。
当有同学问起是什么让她能够不顾导师的建议继续手术的,王丹茹讲到,“她是一个孤儿,没有父母替她做决定,所以医生是有这个责任的。我在有一定把握的同时,放手一搏,希望能够为她搏出一个未来。”医生的人文情怀让手术台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变成了一个有故事、有温度的地方。
王丹茹通过分享一个个生动的真实案例,为同学们揭开了整复外科的神秘面纱。不反对追求外在的美,但是王丹茹更倡导同学们提升内心的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平衡发展,舒展身心,这样的美更动人、更持久。
“艺术党课”由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主办,每次上党课的艺术家们都突出时代特征,将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融入一个一个作品背后的故事,深受党员和同学们的喜爱。
来源:周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