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或译署,它是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设立的,专门办理外交事宜,派出驻各国的公使。
总理衙门从咸丰十年(年)设立,到光绪二十七年(年)改组,存在了四十年之久。总理衙门赞助创办近代工业、筹设海防、兴办学堂等,但中法战争后,总理衙门走向腐朽。随着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总理衙门被改组成外务部,成为见证晚清政权从鸦片战争到行将灭亡的整个过程。
“总理衙门”权限到底有多大?总理衙门是如何从高调“制夷”的洋务运动到庸腐误国的?总理衙门最后结局如何?
生于战火,仅次于军机处的权重衙门
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最初只是为了处理西北的军务,后来逐渐演变为上传下达的中枢机构。军机处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它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军机处的管辖范围,从政治到军事、从政府到宫廷,无所不包。“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这段描写的确十分准确:一、军机处“名不师古”,的确是个独创,名为军机,实际上“罔不总揽”;二、“隐然执政之府”,是说其虽有执政之实,却无执政之名,它本身作为一个非常设的“三无”机构,完全依附于皇帝。
而总理衙门与军机处的设立背景和特点有几分相似之处。军机处是为了平复边患而成立的军政顶级讨论决策机构,处理国家军国大事;而随着鸦片战争外国对华的侵略,造成了空前的生存和统治威胁,清朝为了应对列强的要求和外交,成立了总理衙门。
总理事务衙门牌匾透露出它的定位与软弱清政府原无外交机构,办理对沙俄的交涉,由理藩院兼管;朝鲜、越南等东南及西方诸国的使节,则统归礼部接待。而在对外贸易方面,乾隆二十一年(年)后,只开放广州一口岸,并规定外商只能与公行商人联系,不准与官府直接往来。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当然不能满足此种地位。早在乾隆、嘉庆年间,英国就曾两度遣使北京,要求派员驻北京照管商务、开放口岸,减低关税,均遭请政府拒绝。道光二十二年(年),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才承认外国官员可与地方官府平等往来,并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道光二十四年(年)设立五口通商钦差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以协调五口通商及对外交涉事宜。这是清政府初次屈服于西方侵略者,在对外事务上所作的变通。
可是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这种变通已经不能适应需要。《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规定,中国增开天津、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清朝统治者不能不考虑如何应付这一新变局。当时主持签订《北京条约》的恭亲王奕訢等人,于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年1月11日),向尚躲在热河的咸丰帝提出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六条章程。
奕訢被称为清代第一外交官没过几天,成丰帝就批准了这个批议,总理衙门体制仿军机处,人员在诸王和大臣中选派,无定员。由大臣和章京组成。换句话说,总理衙门是亲王领班,清朝大臣兼职的衙门。这与雍正当时军机处的草创人员(43岁的怡亲王允祥挂帅、57岁的大学士张廷玉、60岁的大学士蒋廷锡)有几分相似之处。
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自始至终都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干部都是兼职,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
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中的实质,相当于跨部门的临时委员会,这种委员会即便在如今的欧美等国也并不罕见,但能够如此长时期的存在,却独此一家。作为“三无”机构的军机处,长期扮演实质上的最高行政当局的角色,同样的总理衙门,也长期扮演着外交部和部分改革清代内政(总理衙门管理的范围,实际远远超出了外交及通商,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许多方面)的角色。
两者权限都很大,但军机处还是大于总理衙门(那是皇帝直接领导过问的),但总理衙门也由于时代因素(处理外交事务是晚清真正的核心事务),成了清政府中仅次于军机处的举足轻重的机构。
膨胀畸形,北洋水师到底归谁管?
年,大清皇帝下诏决定成立南、北洋水师。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被任命为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被任命为北洋通商事务大臣。他们都兼办各自的海防事宜,北洋负责管理直隶(今河北)、山东、奉天(今辽宁)三省海防;南洋负责江、浙、闽、粤诸省海防。
南北洋成立伊始,原定海军军费双方各分一半,其后沈葆桢与李鸿章反复沟通,最终沈葆祯认为“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军费这才多给了北洋。
晚清李鸿章那么问题就来了,北洋水师是海防,属于军事,而任命沈葆桢、李鸿章分别为南北通商事务大臣来推进水师建设和管理,通商事务大臣是个什么官?与之前成立的总理衙门什么关系?
可以说,总理衙门规模越来越大(后来还成立了海关税务总署以及京师同文馆),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多,最后总理衙门已经从外交转向军事、商务和内政,机构膨胀,权力增大!
总理衙门的编制,除六部共有的司务厅和清档房外,还设有五个股(总理衙门设股,并非固定不变,前后时有增减,各股职掌也有所变换。),分掌各国事务和各类专门业务。这五个股是:
英国股:负责英,奥两国事务;管理各国通商事宜及各关税务。
法国股:负责法,荷、西班牙、巴西国事务;管理保护民教和招工事项。
俄国股:负责俄、日两国事务:管理陆路通商、边防疆界、庆典、礼实以及官吏升迁与考诠等。
美国股:负责美、德、秘、意、瑞、挪、比、丹、葡各国事务:管理埔保工务。
海防股(光绪九年增设):掌管北洋海军(水师)、长江水师、沿海炮台、造船、制器、学堂、铁路、电线、矿务等。
风雨飘摇的晚清时局按理说,北洋水师属海防股管,海防股是总理衙门的序列,那北洋水师自然是总理衙门管。但事情到了后来,起了重大变化!
光绪元年(年),清政府开始派遣常驻各国公使,分头等、二等、三等,都加钦差衔。公使由皇帝直接派造,总理衙门负责具体安排及联系工作。
因为考虑到新开口岸众多,且分布地区辽阔,不易兼顾,恭亲王奕訢等人在奏请设立总理衙门之时,还建议在南北口岸分设通商大臣一人,分管各口事务。
但,南北洋大臣(如沈葆桢与李鸿章)与总理衙门的关系,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而是互相平行的。他们在各自辖区内,独立处理对外交涉,大事则奏陈请旨,听从皇帝吩咐:遇急事用电奏,由总理衙门代奏:有疑难问题,才与总理衙门协商。
走向腐朽,总理衙门和海军衙门误国误民
可见,南北洋大臣的设立,尤其是让其掌管南北水师,是总理衙门的分水岭,而保守派的醇亲王奕譞接管总理衙门是衙门走向腐朽、毫无作为、误国误民的开始。
总理衙门的头子原先是恭亲王奕訢,他和其他衙门大臣都主张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以增强清朝封建统治。他们彼此支援,倡导并推进了洋务运动。因此,以总理衙门与南北洋大臣为核心,在清政府内部便形成了洋务派势力。曾国藩、李鸿章等是地方洋务实力派,奕诉等则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
保守派醇亲王奕譞但奕訢死后,保守派的庆郡王奕劻接管总理衙门(包括后来成立的海军衙门海防事务,海军衙门也由保守派醇亲王奕譞为总理,李鸿章为会办,曾纪泽为帮办),在奕劻和奕譞领导下,总理衙门和海军衙门从之前的处理外交,发展洋务运动变为僵化腐朽,庸碌无为、内耗的衙门。
南北洋大臣的职位长期操在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湘,淮系官僚手中。这也直接让北洋水师的地位和管理尴尬和孤立,日渐成为李鸿章的私产(至少在清朝其他贵族重臣看来)。北洋水师在清朝内部名义上风光无限,其实被诸多朝臣视为博弈的棋子,在甲午战争的前后和关键时刻,北洋水师被诸多掣肘和诬告,士气和装备受到影响,指挥上也出问题。
尤其是军费问题,洋务运动末期,李鸿章发展海军的计划,不仅被奕譞挪用军费大兴园工而受到磨难,而且申请经费还多次受到户部的刁难。据史载,当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也因与李鸿章前有嫌怨,在发展北洋海军一事上对李鸿章大加裁抑,高唱对台戏。
到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为止,清政府用于颐和园工程的库平银约多万两,其中挪用的海军经费约万两。此外在皇城内修复三海(即北海、中海和南海)工程上,又挪用了海军经费.5万余两。因此,当时的朝野舆论,纷纷把海军衙门干脆叫做“颐和园工程处”。按当时通用货币计算,英德制造一艘最上乘的战舰大约需要花费50万两白银,这样看来,为满足慈禧个人享乐欲望花费的白银,是足以让清帝国拥有20多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了。
对内逢迎慈禧,掣肘水师误国,对外软弱毫无方略,这就是总理衙门后期的基本特征。
北洋水师威远舰北洋水师火炮未及时更新换代从年到年甲午战争爆发,六年期间北洋海军竟然没有再添购一艘新式战舰,甚至也没有能力在现有的战舰上再更换一门新式快炮。正是在这短短的关键几年中,日本的海军实力却迅速赶上并超过了中国的北洋海军。
总理衙门的存在,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清朝统治者本想像军机处一样,让一个新的机构发挥功能,与洋人打交道,延续自己的统治。总理衙门赞助创办近代工业、筹设海防、兴办学堂等,客观上还是起了积极作用。它培养的某些外交人材,在与沙俄交涉帕米尔等谈判中,也曾坚持了民族的正义立场。当然,从整体上说,总理衙门是与清政府的腐朽、软弱、衰败过程相一致的。而一些庸碌贪鄙的满洲贵族王爷领班衙门后,更加迅速走向腐朽。
随着甲午战争、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失败,总理衙门的作为备受诟病,削减权力势在必行,在年改组成更为外务部,而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
洋务运动没能拯救大清王朝,总理衙门没能拯救大清王朝。没有彻底的政治变革,仅在机构上修修补补,人事上,国家难以富国强兵,这就是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