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里,新年向来是团聚的好日子。
但在越南的一个村落里。
新年,却是离别的日子。
新年是抢新娘的季节
是的,不是你情我愿的“嫁娶”,而是以命相拼的“抢亲”。
全程不顾女孩的哭喊挣扎,几个人抬起就走。
而这一幕,还是在女孩家人的默许和嬉笑下完成的。
说的是越南一部历时4年拍摄的纪录片——《迷雾中的孩子》。
年上映,最近在豆瓣的口碑电影榜上连续霸榜三周。
不是恐怖片,却看得人脊背发凉。
很难想象,在21世纪的法治社会,强取豪夺的荒诞现实依然存在。
无论是新年还是成婚,本都是值得庆贺的喜事。
可作为早被习以为常的传统陋习,“抢婚”却是历代无数女性噩梦的开端。
在本该喜气洋洋的氛围里,成为最刺眼的一抹红色。
纪录片里的女主人公,叫琪。
在被绑架之前,要不是跟新娘二字挂钩,很容易让人忽略她还只是个14岁的孩子。
原本,她的童年除了帮农时的忙碌,还剩下些仅属于孩子的简单快乐。
可以跟其他孩子一起嬉戏做花灯。
或者学着大人的模样,臭美地打扮自己。
一切看似跟无数刚迈入青春期的女孩无异。
可在这个村的男人看来,却是一个女人“成熟”的信号。
于是伙同一群人上门强行“采摘”。
她的童年,便骤然消失于此刻。
往后,她还是顶着稚嫩脸庞,却比农忙时的小大人身影违和得多:
身份已被换成了与其年龄不符的人妻、甚至人母。
这是越南赫蒙族很多女性的常态。
被“抢婚”的女孩几乎都是还在上学的年纪,就被掳去做妻子。
像琪的姐姐14岁就被抢婚,17岁就已经怀二胎。
当地的“抢婚”习俗十分简单粗暴。
毋宁说,是当地男性的“购物”方式十分便捷。
就拿琪的一个叫旺的男网友来说。
如何让陌生网友变成自己的新娘,仅需三步。
第一步,试探。
俩人见完面,见琪同意跟自己合照牵手,就领着她到更远的地方约会。
第二步,扣留。
直接把女孩领回家住上一晚,目的是对外宣示关系。
到了第三步,只需要在隔天登门提亲,走走过场,就可以跟女方家谈“买卖”条件了。
你看,不到两天时间,就能让两个陌生人立马结成夫妻。
如此粗暴和仓促,与其说在恋爱婚嫁,不如说是在设套诱骗。
也即,利用年轻女性误把圈套当游戏的“信息差”,再出其不意使诈。
更有甚者连套都懒得设,看上就开抢。
像琪的爸爸,当年就是趁琪妈妈出门的功夫就把人绑架回家。
不难发现,琪和旺一家对这段感情的界定,是存在偏差的。
旺认为琪同意跟自己走,就等于可以“抢婚”的程度。
在他家人看来,甭管对方意向如何,只要完成了提亲这一动作,就意味着可以直接开抢。
尽管被琪妈妈以学业为由婉拒,但男方家人依然理直气壮地一口咬定俩人的关系。
但琪没想到,一切竟然发生得这样快。
自己只是在观望和相处,却没想到正在一步步“顺理成章”地掉入陷阱。
直到中招才后知后觉,原来这并非游戏,而是一旦被看上就必须嫁为人妻。
更直白地说,是赔上一辈子。
就像男性布下的一张以婚俗之名的密集大网,却不留一丝供给女性缓冲的余地。
你也许会问,女孩不能拒绝和反抗吗?
可以,但大多数女孩不敢。
比如琪的同学,库,她不敢像琪一样躲在学校,找老师撑腰。
因为一来,会丢了自家爸妈的脸面。
二来,还会被男方家说没家教。
可见长期形成的陋习早已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人不敢喘息,无从抵抗。
可就连女性合理的拒绝,也大有讲究。
得言辞委婉、行事圆滑,照顾男方的脸面。
否则,还会被视为做作。
挺可笑吧?
尽管只是情窦初开的小年轻之间的暧昧,却一言不合就被强行套上婚姻的枷锁,被迫接受可预见的被剥削的人生。
而作为受害的一方,囿于保守的家风教育和贞操观,反过来还得被绑架着讲礼数、顾周全。
在一个本应属于孩子的年纪,被抢婚的女孩不但提前结束了她们的童年。
更是草草定格了她们的未来。
整部片子的荒谬感,除了女孩身份的违和以及拍板婚事的潦草。
当地男性与女性观念上的差距,也十分割裂。
这跟有恃无恐的施害者和无力反驳的受害者之间天然存在的反应有关。
他们对两性关系的认知都浅薄到只懂得遵循传统男尊女卑那一套。
比如琪的爸爸。
打着一家之主的名号,只通过贬损妻儿,或使用暴力寻求优越感。
在旺逗留家中期间,却不断跟女儿强调“你是女人,不是男人”。
“你只能服从”的言下之意,散发着腐朽爹味。
如果旺“抢婚成功”,这或许是旺的将来,也是当地男性的常态。
因为本就处于优势地位的他们,压根没想过改变现状。
他们的身体诚实地遵循这一“传统习俗”,但都默契地不愿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
典型的既得利益者。
男性有恃无恐,一边施害一边混沌着。
相较之下,女性对于两性关系的认知和态度则清醒得多。
聚众唠嗑毫不避讳性话题,张嘴就来。
一些现下时兴的清醒发言和反抗举动,也常常让人在揪心同时,还能品出些欣慰和惊喜。
最矛盾的,当属琪的妈妈这类同样深受婚俗荼毒的过来人。
一方面,对于抢婚习俗,她们默许甚至参与加害。
但另一方面,她们深谙当地男性言行不一的套路,会苦口婆心叮嘱女孩要“用脑子而不是用下半身思考”。
因为在沦为帮凶之前,她们也是受害者。
而她们默许,或许可以理解为认命。
自认为没法逃脱,也没法教女儿如何彻底自救,便只能利用过来人的经验教她们如何最大化地保护自己。
但与其说她们早已服从于这套生存规则乃至麻木。
不如说,她们是被现实击打后,有意识地感受到迫害,却只能无力地清醒着。
无力在于,在我们看来无比荒诞的故事,却从她们口中被云淡风轻地说出来,并被渐渐接受。
这比受害者的麻木更痛苦,也更令人揪心。
而这一切被视为正常的表象背后的隐痛,发展至今已然固化,且被套在婚俗这张遮羞布下。
男性像有了保护罩,持续施压。
女性挣扎无效,苦不堪言。
因此,在这片长期封闭循环的土壤中,到底很难滋养出健康的两性观念。
别忘了。
即便孩子们已经用上脸书等社交软件,打开了更广阔的社交圈和信息库。
但在当地,早婚早育依然是再普遍不过的常态。
尤其是男性,他们没有接收正确健康的情感教育,只能在父辈言传身教中,不自觉形成同样极不成熟甚至畸形的婚恋观。
即使琪瞪着眼睛反抗,用旺的姓氏称呼他(在越南这是无礼的行为),旺也只当对方是在打情骂俏,欲迎还拒。
因此厚着脸皮继续死缠烂打。
在这婚俗面前,女性的拒绝没有丝毫分量,总被误解和无视。
男性却还误把无礼当深情,一招耍赖走天下。
爱情对于他们而言,就像摆在面前的一门越级的陌生课题。
跃跃欲试,但都一知半解。
琪被旺扣留家中时,旺看到她给别的男生发消息就气到锤墙,弄伤自己。
在他的观念里,早就默认“喜欢就要占有”,而不是“对方无情意就该走开”。
“同意牵手和暧昧,就等于可以提亲”;
“看上哪个女孩,就必须掳来当自己的新娘”。
在当地男性的集体无意识下,如此霸蛮又自以为是的“深情”,导致这一桩桩强买强卖的婚事层出不穷。
被困在迷雾中的,何止是误把陷阱当游戏的孩子。
对男性而言,迷雾模糊了他们对爱、家,以及女性感受的判断。
但对女性来说,迷雾遮挡了她们眼下的出路。
有必要表明我的态度:
所谓的抢婚习俗,必须%杜绝于这个世界上。
不是情趣,不是误会,不是玩笑,更不是什么狗屁爱情。
抢婚本质上就是一桩桩可怖的暴行。
是赤裸裸的犯罪。
抢,不过是被合理化的剥夺。
剥夺什么?
——女性对自己人生的自主选择权。
也就是说,这个打着婚俗名义的抢亲行为,本质是剥夺一个女性当人的权利。
尚处童年时期,就被当作劳动力和性资源,供男性物色。
而这种凝视却抹杀了女性太多“本可以”的无限可能。
央视新闻也曾报道过一起发生在贵州的抢亲案。
一未满14岁的女孩见男网友,却被男方家人单方面强行认作准媳妇,自作主张放鞭炮(在当地,男方家放鞭炮,意味着俩人成了名义上的夫妻)。
更令人气愤的是,女孩当晚还遭到男方侵犯。
而女孩及其家人最终也只能被迫同意。
这门违背当事人主观意愿和法律的“亲事”,本质上同样是以婚俗之名的性犯罪。
更有甚至,绑架不成,还痛下杀手。
年,在盛行“绑嫁”习俗的吉尔吉斯斯坦,一名27的女性艾扎达就因反抗而遭到对方残忍杀害。
我们不甘于,她们原本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却不得不在暴行之下夭折。
但,是不是只要保有选择的余地,就能成功逃离?
也不是。
按照赫蒙族的抢婚习俗,“新娘”的亲兄弟姐妹可以劝阻,新娘不喜欢也可以逃跑。
但从表面上看,有时很难说清什么才是她们的自主选择,什么才是她们定义和追求的幸福。
比如,当我看到14岁就被抢婚早早为人母的琪的姐姐,如今看起来仿佛笑容依旧。
只是当局者“看起来幸福”,依然会让旁观者唏嘘。
她们,是真的幸福吗?
片中有一处载歌载舞的婚宴场景。
成年男女聚众喝酒,孩子们唱歌自娱自乐。
笼罩在赫蒙族村民身上的,看似是一种“穷开心”,自得其乐的氛围。
可仔细一听,更不如说是自欺欺人。
酒桌上男性侃侃而谈的,不过是一些只为凸显优越感的玩笑话。
“你现在结婚了,不能跟其他女生调情,只能跟老婆凑合凑合”。
孩子们歌词里唱的,也是一种过于写实的生活状态,没有悲伤,也没有希望。
“身为穷人,生活是如此艰困。”
不甘和揪心的,是处境不同的旁观者。
我们不甘于她们过早被粗暴困在被持续剥削的环境中,惋惜她们的“本可以”。
可至于她们,却并非能如此简单地意识到那些“本可以”。
她们要么是不知道,要么是不相信,或者不敢相信。
哪怕是曾经幻想和愿意相信未来有很多种颜色的,也生出一点微小勇气想往外走出一步的,终究也会被其信任的人(如父母长辈)和整体氛围击碎其可能性。
包括本片的主人公,接受过更高等教育的琪。
导演后来透露过她的现状,因为成绩优异获得免费上大学的机会,但在疫情搁置期间选择闪婚。
来源
豆瓣
零点倒数很多人期待着,镜头和她的勇敢反抗,可以为她争取更“独立的生活”。
继续接受教育,拥有更多未知的精彩人生。
但她依然选择在17岁嫁人生子,且据说看起来过得很幸福。
当然,我们无权指责,也不该苛求她们的任何选择。
这也是飘看这部纪录片时最为无奈、最感可怖的一点。
可怖的不仅仅是对一个人明抢明卖的动作。
更是整个族群氛围对一代又一代人重复荼毒的恶性循环。
在这里,教育者和警察并不被信任和重视。
当旺及其家人逗留在琪家里时,琪躲到学校避风头,但她妈妈还是生拉硬拽哄骗她回去。
因为比起警察,她更怕丢脸。
去他的警察,她是我女儿
对劝止琪结婚的老师的态度,琪妈也满是警惕和猜忌。
别听老师的话
他们希望你完成学业
但他们不关心你的未来
即使后来老师们苦口婆心对两家人进行了耐心教育和引导,也依然阻止不了抢婚的发生。
暴行残酷,压抑人心。
但自甘被剥削、自断解救通道,更让人深感无力。
这种局限性,在琪妈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其实也想保护孩子。
但她不信任文明法制社会,只相信自己的人生经验。
她保护女儿的方式,不是叫琪走出去,远离这个吃人村庄。
而是亲手把琪推进不把女人当人的夫家里,再打电话教女儿勒紧腰带,坐近壁炉。
而自以为获得最大利益的男性群体,通过剥削获得的虚假成就,不断寻求向下的满足。
同样切断了人生往后的可能性。
一辈子的乐趣,仅余吹嘘。
建立在新娘一人痛苦之上的集体狂欢,声量本就悬殊。
怕只怕,求救声也会渐渐被欢呼声掩盖,直至被视而不见。
目睹此村庄陋习如何吃人的我们,一边是叫不醒装睡者的无力。
一边也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扇在脸上。
不得不反思。
是否我们身边,也有一些打着传统幌子,规劝一代代人重复的所谓“习俗”,所谓过来人的经验。
正在一点点侵蚀着人生的可能性?
它宛如一个漩涡。
父母卷进去了,自己痛苦挣扎半辈子,却还要把子女也拽进水中。
他们在漩涡里,看不到子女身后可以有更广阔的天空,也有更多能救他们逃离漩涡的可能。
年轻人也尚未来得及看看外面的世界,便被早早拖下水。
恶行如此往复。
至于漩涡的中心,可能是贫穷,可能是封闭,也可能是利益捆绑。
更可能是自私、自大、自欺的人性。
迷雾中的孩子,再次跟着前人的脚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往旁边踏出一步,未必是悬崖。
但许多人始终未能踏出这一步。
这才是他们真正冲不破的浓雾。
一个所有人共同编织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