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张爱玲成名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那时候的上海在抗战中已经沦陷,战事进行得热烈,而文化方面却表现得很繁荣,正是在那时,张爱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新人,写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从而声名鹊起,大红大紫,成为一时风头无两的人物。她在上海的那几年,完成了此生最重要的作品。她擅长描写旧社会大家庭,《金锁记》,《倾城之恋》《琉璃瓦》等小说,无一不是以旧式大家庭为背景的。她有一双慧眼,对于人情世态看得很通透。擅长描写市井小人物,通过对身边众生相的触及灵魂的描写,深刻展现了社会中人的病态和自私。
冷漠与自私的芸芸众生
在张爱玲的作品里,人际关系的冷漠和自私随处可见,比如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离婚回了娘家,这很丢脸,尽管白流苏掏钱贴补家用,委曲求全,却受到无情的冷落嘲笑,家族的团聚都没有她的份,家人对她有如严冬般寒冷,在这样的环境中可想而知白流苏的被抛弃之感有多强烈。人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那么脆弱,你有可利用之处,便奉承讨好,若无利用价值,亲人变得比路人还不如。
张爱玲擅长写言情题材,爱情本来是一件美好无私的事,但是在张的笔下,爱情却像一张不那么完整的网,上面布着筛子。如《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与范柳原,在爱情关系里各怀心思,一拉一扯,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进攻与防守,充满利己主义的算计,我们看够了爱情剧里那些感天动地,淌眼抹泪的爱情,但张爱玲却不会那么满足我们的美好想象,她够现实,她把爱情中那些不那么美好的一面晾晒出来。
在她的作品中,即便有的人物当初有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但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却被腐蚀了,无法达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如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面对姑母对她的掌控和利用,她也表现出了反抗精神,也挣扎过,想离开她。但是离开之后如何呢,易卜生的剧本《娜娜》勇敢地出走,却没交代出走后会怎么样,只停留在离开的壮烈中,给读者留一个美好的想象。
而张爱玲却继续写下去,离开了熟悉环境的人该怎么谋生,这是个大问题,所以,到最后,葛薇龙还是不得不依附于姑母,明知被利用也只得忍受。失去了自己的初心,屈服于这种软性消磨人的环境。在人性的自私方面,葛薇龙的姑母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她为了钱嫁给阔人做姨太太,为了这样甚至和家里人都不相往来。阔人死了之后,为了一种补偿心理拼命寻欢作乐,热衷于找情人,既有钱,便沉溺于声色。她收留葛薇龙,表面是因为她们是表亲,然而在这一层温情的面纱的遮盖下,只不过是看中薇龙的利用价值。
张爱玲有大才华,却并不写格局宏大,惊心动魄的题材,她擅长描绘市井小人物,写出他们的冷漠与自私,小心眼,生活中的阴暗与算计,是那么的真实,以至于残酷,让人看了冒冷汗,觉得说的就是自己,因此有一些读者接受不了她的作品,觉得她很刻薄。这一点,与很多女作家不同,著名作家奥斯汀写爱情,是那种一厢情愿的美好,然而那只属于女性作家的意淫,生活中并不常发生。而张所写的,却是贴近我们生活的现实人物众生像,这种人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甚至就是我们自己,那么直戳心窝,那种下笔不留情地描写,仿佛是一面镜子,让人性一览无余。张爱玲的文字,准确而犀利,让读者脸红,内心里的那点自私自利都被她瞧破了。
病态社会里的畸形人物
张爱玲的笔下人物中,他们的心理都不是健全的,而是有种种的缺陷,使得人物性格畸形。对于病态人物的描写,在《金锁记》中有淋漓尽致展现,里面的女主人曹七巧,嫁一个大家庭里的残疾人,这样的结合,是没有爱情的,这便使曹七巧对于金钱财物十分贪婪,她的人性是扭曲的,对于金钱财产的算计,到了牺牲儿女幸福的地步。让结婚有了家庭的儿子抽上鸦片,由此控制儿子。最后儿子早死,女儿姜长安也成为一个无人敢娶的老姑娘。刻画了人性里的贪婪和扭曲,自私到病态的地步。然而,她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这样的人既可恨又可怜,因为她也是旧时代下的一个牺牲品,是那样病态的社会造就了这样的一个悲剧人物,这样的人物却是发人深省的。
病态社会的可怕,甚至到了杀人的地步,这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有着突出的描写,男主人公罗杰,一个大学教员,和一个小女孩结婚了,而那个小女孩在一个最天真的环境里长大,对于婚姻完全无知,把正常人所过的夫妻生活当成莫大的侮辱,这个小女孩不知道也罢了,她的母亲也不教教她,而她的母亲采取在无菌的环境里培养她,她并不知道成年人的事。人们知道这是正常的事,然而却把他当成一个不正常的人,一个病态色情狂,在这样的环境里中,他活得窒息,到处都是窃窃私语,对他的指指点点,他最终选择关上门打开煤气结束自己。这样的悲剧结尾衬托出了病态社会是如何将一个正常人置于死地的,让人扼腕叹息,回味悠长。
张爱玲的作品底色是苍凉的,她曾自称:
“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这种苍凉,在《封锁》里,在《琉璃瓦》里,随处可见,这是她对自己作品的那些人物之如此深刻的剖析。
细腻深刻的描写显示独特的文字魅力
张爱玲笔下非常细腻,把那些普通的,日常的那些琐琐碎碎的事细节经过她的笔一组合,成了独特的材料,栩栩如生,体现了张爱玲强大的文字功底,独特的慧眼。有如生花妙笔,信笔写来,显得和精和耐读。而如果没有把控能力和拿捏得恰到好处,这样的写法,换着别的作家来写,不容易把握节奏,显得啰嗦而堆砌。而张爱玲的作品中,却没有这种不得当之处,剪裁得精当,显得锦上添花,必不可少。
擅长使用比喻是张爱玲作品的特色,那一个个准确的比喻在文字中跳动,起着烘云托月的效果。看起来既俏皮,又更鲜活。这点在他的成名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里最为突出,那种缕空花纹般的繁复华丽文字,如一串串的珍珠在人们眼前晃动,让人目不暇接,读起来很有满足感。而后期作品,因为生活经历的变故,与岁月的沉淀,没有那么华丽了,显得更加平实一些,那是向生活深处洄游所得到的。
张爱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喜爱红楼梦,在她的小说中,随便可见对红楼梦的模仿和致敬,甚至还有一篇《连环套》以旧小说的形式来写作,然而,她生于长最先经受文明洗礼的上海,又在香港接受过教育,对于西方文化也非常熟悉,在她的作品中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浓墨重彩的描写,就可见弗洛伊德的痕迹,中西文化的结合,使她的作品显得厚重和耐读,经久不衰。
结语:张爱玲直面现实,很擅长描写人生的苦和难,有如拿着一把手术刀,对于世情百态进行解剖。她的笔下是热闹的人间世界,却每个人都很孤独,他们被时代所吞噬,他们苦心经营自己的空间,充满自私自利的算计,那些人物充满了对金钱的贪欲,显得卑鄙和虚伪。而且她只是描写,却并不说明和阐释,而是留出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她的作品调子是灰色的,从热闹里透出苍凉。张爱玲小说素材从身边获取,写得入木三分,那样的人物有可能是在写自己,有可能是身边的某一个人,这样的人让读者的感受是复杂的,既可恨又可怜。不了解的人会以为她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其实,张爱玲的生活经历是很单调匮乏的,她一生活了七十六岁,从中国到美国,几乎没有做过除写作之外的职业,但是却能写出如此丰富的人生百态,她的观察力之敏锐和深刻,是她的天赋异禀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