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辩最近看了两本书,一本是《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另一本是《风雨哈佛路》。前者是当前的畅销书,后者被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两者讲的都是教育改变人生的故事。
有网友评论说,《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特别适合女生读。我想,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塔拉一直以来接受的家庭教育专制、落后、愚昧,导致她自我价值感低,思想与行为方式与外界格格不入。即使处于这样的处境之中,塔拉仍然能够迎刃而上,最终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现实生活中,那些生活在偏远贫困的地区、很早就辍学以及深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等原因的女性们,她们需要这样的一个榜样,由此及彼,透过书中人物的经历和成长看见自己。
与《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类似的《风雨哈佛路》,也是一部女性成长史。这本书我大学时就读过了,印象深刻。如今重温,莉丝的经历再一次震撼了我。对普通人来说,畸形的家庭、父母都死于艾滋病、长时间流浪、高中辍学,有其中任何的一项都是巨大的打击,何况这些不幸都发生在莉丝身上。所幸的是,莉丝总能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欣慰的是,她真的做到了。
这两本书具有相似性,所以具有可比性。我将从真实故事、原生家庭及人生出路这三个维度,介绍塔拉和莉丝的故事,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01
真实事件
因为真实,所以更能打动人心。如果想象力丰富、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突出这几个因素可以构成一部好的小说的话,那么这两本书算得上是精彩的小说。但相比于小说的精彩,我更愿意把它们定位成自传,如果可以命名,还可以称为“我的前半生”。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和《风雨哈佛路》都是源自作者的真实经历。
《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自年出版之后,便成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至今居高不下。该书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位学者,在她十七岁之前,居然从没有踏进过教室。
塔拉生于美国西北部的爱达荷州,自小生长在深山之中,与家人一起生活。作者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但他们的生活形态却是旧时代的。父亲患有躁郁症,反对政府,总认为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母亲是助产士,曾也有自己的主见,但逐渐也变得怯懦,成为了父亲的维护者。塔拉还有三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他们的成长经历类似——在家里接受教育,在父亲的废料场工作,面对的是恶劣的工作环境及随时都可能遭遇的意外。所不同的是,塔拉的三哥喜欢读书,他坚决走出了家门,读至博士。他的成功深深影响了塔拉。
在经历了废料场意外、车祸、兄长的暴力之后,塔拉决心自考大学。第一次失败,第二次成功考上了杨百翰大学。之后,她的人生像开挂了一样,先后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哲学硕士和历史学博士学位,中间还获得了去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如今,她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此书,成为了一名作家。
与此书相比,《风雨哈佛路》中莉丝的经历会更加坎坷一些。
莉丝的父母是瘾君子(沉迷吸毒),没有工作,只能接受政府的救济。莉丝和姐姐莉莎常年都处于挨饿之中。当月初来临的时候,他们领到了救济金,那么姐妹两人还可以有一段饱腹的日子,父母也能飘飘欲仙一段时间。但这通常维持不了多久,很快她们又陷入挨饿的处境之中。
除了忍受饥饿,莉丝没有干净的衣服,也没有打理头发,以至于她在学校被同学嘲笑。因此,她开始逃学。也许是她原本就聪慧,或者曾有过和父亲一起阅读的时光,所以即使经常逃学,她也能顺利升学。
不过,她的境况变得越来越糟糕。在经历了家庭分裂、进入儿童福利院、辍学、流浪、恋爱、母亲去世等一系列事情之后,她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她开始寻求改变。
上预备学校,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课程,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考入哈佛大学……如今,她成立了工作室,到处演讲,用自己的经历激励那些还处于苦难迷茫的人们,给他们带去了希望。
塔拉和莉丝的故事如此激动人心,她们先在恶劣的环境中逆来顺受,然后经历挣扎,最后选择开放自己。通过教育,她们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别人。
02
原生家庭
我们知道,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从两人的故事来看,她们的原生家庭都是不理想的,甚至非常糟糕。
塔拉的父亲专制、思想愚昧落后。他反对政府,不允许孩子上学。因为他觉得“公立学校是政府引导孩子远离上帝的阴谋”,让孩子上学就相当于把他们交给魔鬼。他极度专制,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他对女性存有偏见,以至于塔拉穿上裙子都有极大的罪恶感,认为自己是妓女……父亲不断地向塔拉灌输自己的观点,让塔拉一度认为是正确的。直至上了大学之后,她才发现父亲的观点是如此的滑稽可笑。
而母亲是一名助产士,她从接生这件事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不过,一次车祸让她的身体不复从前,慢慢不再接生。她开始研制药水,这让她名声大噪。塔拉的母亲信神,性格唯唯诺诺,成为了父亲的依附者。即使她不认同他的观点,她也从不争辩。有几次,塔拉非常需要母亲的支持,这能让她找到勇气。但母亲还是将头转向了父亲。
此外,兄长肖恩深受父亲影响,他总是用暴力的手段让塔拉屈服。拳打脚踢、将塔拉的头按进马桶、将塔拉反手拖着走……每次看到肖恩暴打塔拉的画面,我都会倒吸一口凉气,暗暗咒骂这世上怎么又会有如此暴力而又可怕的哥哥。肖恩的暴力倾向也是塔拉勇敢走出家门的一大原因吧。
回到《风雨哈佛路》这里,虽说莉丝缺乏物质,但她在感情上还是富有的。
她喜爱她的父母,愿意充当他们的哨兵,也愿意把存下来的仅有的零花钱给母亲。父母虽然都是无业游民,吸毒成瘾,并没有做好监督人的角色。但我们在阅读中可以知道,母亲疼爱莉丝,也曾做好母亲的身份,将她照顾得很好。只是毒瘾让她身不由己,她也陷入了自责和愧疚之中。父亲暗地里是一个同性恋,还有了婚外情,在外生了一个女儿。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也不能说他是一个坏父亲。他也给了莉丝关爱,和莉丝有过阅读的温馨时光。只能说毒瘾太过可怕,他们并不能控制自己,便彻底地堕落在虚无的快感之中。
塔拉虽然没有物质上的忧愁,但原生家庭里错误的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却是更加的可怕。莉丝虽然食不饱腹、居无定所,但她的思想是自由的。所以塔拉在走出去的路上经历了无数次思想的挣扎,每走出一步都要与父亲为代表的思想相抗衡;莉丝则是更能接受新的观点和理念,更能清晰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03
人生道路
不约而同地,塔拉和莉丝都选择了教育作为人生的出路。
在当今世界,我们仍然能够说,教育是最好的出路之一。《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Educated:AMemoir,塔拉认为她的改变源于教育。
教育不仅仅意味着获得学位,找到一份好工作,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蒙、心灵的启迪和三观的塑造。塔拉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这样理解教育:
“教育意味着获得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正是教育,塔拉和莉丝开拓了自己的天地,在各自的领域里大放异彩。
也许有读者会产生疑问,一个从没有进过学校,一个高中辍学,她们怎么能够在资源如此稀缺的情况下顺利地进入名校呢?
我认为,塔拉和莉丝的成功有一定的运气,但更多的是与她们的经历、毅力和努力这几个因素相关。塔拉自考大学第一次失败了,那么就再考第二次;莉丝面试了许多的非传统性高中学校均被拒绝,用仅有的钱还是去面试了最后一所学校;为了拿到奖学金,塔拉可以整天呆在图书馆;为了拿到A,睡眠不足的莉丝可以每天早早地从温暖的被窝中挣扎起来自习。从这些例子来看,她们的成就离不开毅力和努力。
但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正是过去的经历,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进入剑桥、哈佛的人数不胜数,为何她们能够脱颖而出,激发人们的勇气呢?倘若塔拉的父母开明,也许她就不会对家庭责任相关的研究感兴趣,也写不出如此优秀的博士论文;倘若莉丝的经历一帆风顺,也许她会成为一名普通人,进入一个普通的学校,也就没有机会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更别谈进入哈佛大学接受教育了。
可见,事情总是相对的。我们在不如意的处境下,也要看到美好的一面。现在的磨难,也许就是成就我们的资本。不管怎么样,我们总要向前走去。正如莉丝所说:“我渐渐明白,无论这儿会发生什么,将来会发生什么,我的生活绝对不会被外部条件所控制。如以往一样,我的意愿会决定我的生活一步一步向前。”
最后,塔拉和莉丝的经历可以说是异于常人的,但她们所走的道路却可以为普通人所借鉴。从她们的自传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在人生道路中,机遇是很重要的。有时一个好的机遇,能让我们的人生发生巨大的转变。塔拉遇到了欣赏她的导师,刚好有访学哈佛大学的机会;莉丝刚好遇到了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老师,又恰好得知了有《纽约时报》的奖学金……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在机会来临时,我们要及时抓住它。
决定你能走多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于你的决心有多大。真正下了决心的人,是不会向后退缩的。塔拉决心远离原生家庭,莉丝决心考入大学,她们认定了就会坚决走下去。以前政治老师刘涛分享过,他那个班,想要考研的同学最后都考上了研,想要考公的同学最后都考上公。他们之间所不同的只是考研、考公的次数不同、顺利与不太顺利而已。如果仅仅是一次失败就让你放弃了,那么只能说你并不是真正的热爱,你的决心还远远不够大。
要有决心,也要有行动力。不管决心有多大,你不去行动,也只等于零。当我们能够仰望星空又能够脚踏实地的时候,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去接近梦想。从塔拉和莉丝的书中,我们也能看到她们的行动力,看到了她们为目标所做出的努力。行动有时候很累,但当我们获得劳动的果实之后,那份快乐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