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两文,我们谈了科举制的形成主要是皇权为了制衡世家大族对权力的侵蚀,而进行的一种选才方面的重大改革。科举制来源于选才,选才有世袭、推荐推举,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问题,例如都可能出现裙带关系、都最可能出现权臣、都最可能架空皇权。
世家大族的控制力
汉唐时代,后宫专政、外戚专权、太监专政、武将乱国等都造成国家和皇权无穷灾难。但是世家大族都没有受到根本性打击。为啥?就在于他们控制了人才的选拔,无论是谁专政都需要治国的人才。所以,谁都要留着他们。因此,在几百年、上千年的时代里,世家大族们有了自己的为官理念、做官理念。
虽然世家大族随着儒家兴盛,日渐披上了儒家的外衣。但儒家最基础、核心的理念:等级秩序下的亲亲、和和观念却腐蚀了一切美好信念。因此,针对世家大族的不足,隋唐两朝都正式引入科举制制衡世家大族。
但在引入时,为了堵住世家大族的嘴,也为了形象工程,在诸如外貌、写字如何等外在方面规定了硬性条件。要知道,世家大族因为生活好,在外貌的修理、写字锻炼方面有很强的优势。这也算是给世家大族们一个妥协。
自宋后,世家大族受到很大的打击,明清两朝世家大族的控制力更弱了。这时,科举制因为已经成熟,普通百姓通过科举做官已经成为主流。在这种情况下,世家大族已经难以控制了。普通百姓们通过自我努力学习的同时,因为各种思想的影响,也日渐注重外在现象。
红霞一片,绿野仙踪
万历年间的苏州,商业经济已经非常发达。苏州又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东西各色商人都要经过苏州,因此,苏州城内铺户兴旺、买卖兴隆。
不仅是万历年间,前推百年到孝宗弘治皇帝时期,苏州就已经非常繁荣了。由此才诞生出唐伯虎、祝枝山、张灵等一大批惊世骇俗的人物。城内青楼业为代表的娱乐业、书画文化业就非常极为发达乃至畸形。
万历年间,苏州城内更加繁荣、无论官吏还是百姓各个都很奢侈、自我。一日,举人李乐出来游玩散心。那日正是著名的虎丘书会的时候,苏州及其周边城市的文人都会来此学习、比试。李乐也想前去凑凑热闹。
正往前走,突然发现远处红霞一片,正在吃惊中,他揉了揉眼睛。原来,那片红霞是人穿的衣服的颜色,因为人多所以看上去红彤彤一片。
正在迟疑间,李乐发现不仅仅是红霞一片,还有紫气团团。一问才知,是苏州城内各个书院的读书人,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绿色的,如此等等都是成群结队。不仅是衣服五颜六色,每个读书人都经过精心打扮,涂脂抹粉的人更不是少数。
李乐看着看着,不禁轻声叹息。晚间辗转反侧间,他在苦想着:如此下去,世人不知道简朴,全都追逐奢华,仁义礼智信将何处所存?读书人本来应该安守清贫,可如今也追随时尚,唉……
第二天早上,一夜未睡的李乐擦了擦眼泪,不禁吟出一首诗来,诗曰:昨日到城廓,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对于李乐的所思所想,后世许多人都觉得他太守旧、死板。但问题是,假若李乐慨叹之后百年明朝还存在的话,你说他死板倒还可以。但问题是,没过半个世纪,表面上繁荣昌盛、强大无比的大明朝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与其说他死板,不如说指出了问题所在。
李乐这样的人,和我们上两文提到的茅元仪、凌濛初很类似,他们都属于传统的儒家子弟,属于社会上的少数派,根本无法阻止社会潮流的变化。
社会潮流有的好,有的不好。所以,社会潮流不是不能抵抗的。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李乐也是再用诗进行自己的抵抗,做了一名知识分子该有的本分。
畸形经济、畸形心理必然有畸形的社会
晚明时期为何人们要在“模样”上努力、上心呢?就在于晚明时代其畸形经济已经到“神、佛”无法改变的地步,只能通过改朝换代改变。在政治上“党争”剧烈,全民、全官都以“奢侈”“自我”“物质”为能,传统道德秩序土崩瓦解。
在这种情况下,腐败导致科场上的各种关系户滥竽充数。但官员职位就那么多,想挤进去的人又太多。虽然许多人只能在清水衙门努力,但官员就那么多,特别是热门职位、热门衙门,各种好的职位都被关系户占据。
人们追逐的其实只是清水衙门和部门,竞争这些职位的人在人脉上并不深厚,只好在外在上去拼搏努力了。如果再不行,就只能在歪门邪道、丧失尊严上去努力,最终,面对政权倾覆的时候,为了日后的荣华富贵,人们纷纷开城迎闯王。
未完待续!
科举制如何形成?隋唐世族公卿与皇权的斗争下庶民的最佳选择
科举与世袭哪个更有利选材?唐宋各显优劣,晚明也重表现
左宗棠五月初六正式辞职,清廷与忠臣最终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