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北京市中关村二小的校园事件,近日刷爆了朋友圈。校园暴力事件又一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当然校园暴力也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内部)。下面的一组数据,对于你我或许并不陌生。
重庆荣昌区法院审理了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一初中女生兰兰在住校期间太邋遢,引起宿舍其他女生的“公愤”,5名女生对兰兰打耳光,想要“教育”兰兰,不料竟将其打成10级伤残(十级伤残最轻微)
6月21日,江西永新县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受到网友广泛
四川资阳乐至3名未成年少女对一女孩施暴,图片显示,一赤裸上身少女被另外三名少女包围,有两女孩还对镜头摆剪刀手。
11月23日下午,QQ空间、
视频画面中,一名穿校服的女孩站在路边上,被几名年纪相仿、身穿同样的校服的女学生轮番掌掴。记者细数了下,在短短的6分多钟视频里,被打女生遭38次掌掴。据了解,这个视频发生在张掖市山丹县第二中学校外,而打人者与被打者均为该校学生。
6月10日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
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小赐因为拥有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向另外6个孩子要钱。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喝尿吃粪。
据报道,经过走访,“副班长的王国”更多细节被披露,在事情败露后“副班长“还威胁要“弄死”其他学生。
记者:喝尿,真有这样的事发生?学生:有,真有。记者:你们看到了,还是你们自己也喝过?学生:自己也喝过。记者:什么时候?学生:反正就是在那个地方。副班长母亲则说,副班长是被冤枉的,她认为其他孩子嫉妒副班长学习好。
江西南昌市教育局宣教处工作人员9月28日证实,视频中被打女生系南昌象湖实验学校学生,事发于9月25日下午放学时间,目前被打女生伤情稳定,当地派出所正在调查事发原因。
网曝视频显示,事发于一处楼顶天台,被打女生与打人女生均为初中生模样。打人者连扇被打女生耳光,而后又脚踹、拽扯头发。旁边有人拍手叫好。视频最后,被打女生脸颊红肿,鼻血流下,打人者看着她说“哎哟流鼻血了”,视频拍摄者则提醒“不要打鼻子”。
在这段全长1分39秒的视频中,被打女生被扇了32记耳光。
视频曝光后,有疑似知情微博网友“原谅原来”评论说,其实是被打女生此前殴打了拍摄视频的女生,拍视频女生找人来报复。记者多次私信联系该网友,未获回复。
看到上面这些真实的案例,不管是不是家长,都会触目惊心。然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校园暴力仍然在不断的发生。
校园暴力愈演愈烈,我们拿什么去管住他呢?
我们先来分析下校园暴力的诱因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的明显功利性倾向是引发校园暴力的关键。虽然我国早已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传统教育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重分数而轻平等。功利性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为教而学”,让教师“为教而教”。学校惯用一些不知变通的制度和规则来约束学生,用成绩和分数来衡量学生,因而埋下了隐患,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是师生均会面临强大的压力,以至于情绪紧张,容易诱发暴力事件。诸如学习压力、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同学竞争压力、教师言辞压力,这些压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排解和及时的疏导,一旦达到无法承受的程度,往往就如同沉默的火山,以极端的暴力形式爆发。
二是成绩较差者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挫折感。特别是教师对优等生的“特殊关怀”更加深了他们的这一心理。就像给优等生过多的辅导,排座位让优等生挑、成绩差的放到后排不怎么被
三是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一方面少数的学生动不动就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违法犯罪,另一方面受害的学生大多忍气吞声,不懂得及时寻求保护自己的途径,加之大部分学校把及格率、升学率、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标准,在教育上重智育轻德育。正因如此,校园暴力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
其次便是家庭方面,特别是父母。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培养方式对于子女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人曾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四个类型,即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前三种已经被太多的现实证明是失败的。专制性的明显特征及后果:棍棒式的教育,拔苗式的误区,极少数会成功,大部分造成了子女的逆反心理以及对父母暴力行为的复制。溺爱型的明显特征及后果:一种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让子女变得软弱脆弱,容易遭受校园暴力;一种是灌输不能吃亏,以牙还牙的观念,让子女成为施暴者。放任型的明显特征及后果:这类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低,或者过高,当子女达不到是,便对子女失去信心,强制要求下便放之任之,往往造成了子女的自暴自弃,自我否认,放荡不羁,久而久之,畸形的性格便会诱发暴力。家庭结构的缺失,诸如单亲、离婚、父母双亡,对子女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最后特别要说明一点,在当今社会,很多的家长过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和赚钱上,认为这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然而这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减少了与子女的沟通,这不仅不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爱,而且会给子女造成隐形的“伤害”。
再者便是我们的这个社会,发展经济长期以来便是社会的主要任务,从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一是暴力文化的泛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暴力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加之中国固有的“英雄主义”盛行,在未成年人三观为立的时候便不断的侵蚀他们原本纯洁的心灵。大量的暴力事件发生让一些未成年人多血腥场面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从而渐渐的对生命有了漠视。
二是各类传媒的影响,从早期一些机构或者个人,不顾法律、伦理道德以及社会责任,将各类凶杀、色情、暴力的不良影视书刊推向社会。到当前一些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为了博眼球、争流量、赢市场,大肆宣传修饰各类暴力事件以及打法律的擦边球。这些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三是校园周边的环境恶化也在不断腐蚀着原本纯洁的未成年人。我国目前尤其是城市各小学、中学、大学附近,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黄色录像厅,未成年人往往经不起诱惑,深陷其中。于是就有了为了几块钱的网费敲诈勒索同学,通宵达旦游戏上课萎靡不振,禁不起黄色视频诱惑的强奸学生……如果校园周边不严格加强治理,那么校园暴力的土壤便会不断肥沃。
最后便是未成年人自身的问题。
校园暴力事件中,往往存在三类角色: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施暴者大多数体强好胜、心理叛逆、行为上有较强的模仿性、有着不稳定的情绪和较差的自控力。作为受害者,忍气吞声的态度便会让施暴者变本加厉,而不正确的反抗方式又会造成暴力的升级。旁观者冷漠的态度甚至看热闹般的围观更加助长了校园暴力的风气。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对症下药,我们生活在校园暴力的这一病态社会中,我想每个人都不会是舒服的,即使是施暴者某种意义上也是受害者,既然诊断出了这一症状的原因,那么如何下药,便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大到国家,小到你我。
最后,分享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束:
当发生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是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