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剧《不完美的她》已经完结了,但是最终的成绩却很一般。
这部顶着“周迅回归荧幕之作”的大剧,不仅评分低到了6.4分,而且观众给的反馈也是平淡无奇,在热度上甚至不如隔壁3.5分的《如果岁月可回头》。
这部剧有着这样糟糕的成绩,其实很不应该,原因有以下几点:
这是周迅阔别已久的回归之作这是一部关于“母爱和自我救赎”题材类的剧这部剧是由日本、韩国、泰国的高分神作《母亲》改编而来以这三点为基础的剧,怎么拍也不会太烂吧?但是以现在的结果来看,只能说是勉勉强强达到了国产剧的及格线。
要是跟日本原著《母亲》比的话,那这部剧就是个“水剧”“烂剧”
明明有着9.4分的“教科书”可以看,但,考出的成绩就只有6.4分,评分足以证明一切,这两部剧足足差了3.1分,可不是一星半点。
那么《不完美的她》和原著比,究竟差在了哪?才会如此的糟糕
核心之间的差距
日本原著《母亲》和《不完美的她》核心之间的差距,重点体现在故事上。
1.原著《母亲》的核心故事
《母亲》这部剧在年上映后,就斩获了各项大奖,直到今日,它在豆瓣的评分仍有9.4,并且韩国、泰国也翻拍了这部剧。
原著到底是一个什么的故事,才会引得中、韩、泰三国,争先抢后的翻拍呢?
原著主要讲述了:一个在年幼时受到虐待的孤僻老师,遇见了一个和自己有同样遭遇的小女孩,她出于母性和同情的原因。诱拐了小女孩带着她出逃的故事。
它用了一种很巧妙的方法,把温情揉进了犯罪中,“出于同情和母性的犯罪”这听起来就很吸引人。
而原著中的老师“铃原奈绪”就是这个罪犯,她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她渴望母爱但又排斥母爱,而这部剧主要故事也是环绕着“母爱”开始的。
母爱的根基是母亲,剧中有这样的一句台词:“人类除了男人和女人,还有一种人,那就是母亲,这类人是伟大的”
原著中的女性,有的是费尽心思想成为母亲,有的是想摆脱母亲这个身份,还有的则是在纠结要不要当个母亲。
在仅仅只有11集剧情中,原著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不一样的女性在母亲这个身份里,所展现出的母爱和人性。
主人公奈绪老师,因为在儿时被母亲虐待抛弃而留下了阴影,在她年幼的想法中,认为妈妈不要自己,是因为自己不够出色。
即使活到32岁,她的想法依旧没有改变,她还是固执认为是自己不够出色所以不配得到母爱。
但是,她的内心却很矛盾,在不配得到母爱的同时,她又强烈的渴望母爱。
这种矛盾的心理在她的脑海中深深扎根,相互厮打,让奈绪变成了一个表面冷漠傲慢,内心极度空虚孤独的人。
所以奈绪的养母无论怎样去温暖他关爱她,都无法敲破那堵矛盾的“墙”,反而还让奈绪有了负罪感,觉得自己给养母和家人添了不少麻烦。
当奈绪遇见了和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小女孩,道木怜南时,她像在恍惚中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所以她决定用自己仅有的力量,去挽救这个小女孩,因为这就像是在拯救自己一样。
开始的她是出于同情,之后的她是出于“母爱”。
这一趟作为母亲的旅程,彻彻底底改变奈绪的人生和想法。通过小女孩这条“时光隧道”,她回到了自己的小时候。
再一次和自己的痛苦阴影面对面,而那道矛盾的墙也在慢慢崩塌。
当奈绪设身处地作为一个母亲时,那种该如何去疼爱自己小孩的情感,让她有了看清“母爱”真相的机会。
所以她能对着小女孩的生母,说出我爱她三个字,因为奈绪的心中有了爱,她感受到了养母对自己的爱,她也有了去爱别人的能力。
原著核心故事就是如此:
奈绪靠着一段非法但充满爱的母女关系,让自己获得了新生,这段关系对奈绪来说,是重新理解人生与母爱的一次自我救赎。
2.《不完美的她》核心故事
日剧擅长的是,各种人物关系的发展可能性,和一些故事细节背后的深度挖掘,而国产剧主打的是,感情中外带着点商业和悬疑。
《不完美的她》也是如此,剧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用感情和悬疑连接起来的,和原著比起来,它的故事改动性很大。
这部剧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网络黑客在小时候被母亲丢弃,长大后凭着那一点点残存的记忆寻找母亲。
在寻找母亲的途中,她结识了一个被虐待的小女孩,出于好奇,她想知道小女孩发生了什么事。
跟踪她而意外救了她,救了小女孩之后的黑客,被误以为是拐卖儿童,于是她带着小女孩开始逃亡之路的故事。
当人物不够饱满、情感不够丰富、故事不够有细节和感染力时,想表达的东西就没法输出,这种情况下你想表达的故事核心,就只有靠角色多喘的命运展现了,而不是在那一直念台词。
而《不完美的她》这部剧没有故事细节,全凭台词和情感打动人。
周迅饰演的黑客林绪之,在剧中有着大量旁白台词,除了给倒叙的剧情做讲解外,一点作用不起反而还显得有些啰嗦。
在原著中的情绪特写、细微动作、环境描述,全变成了旁白,就像是赶着完成叙事任务一样。
而这部剧的核心故事,不同于原著的“母爱它是围绕着“母亲”开始的,而且它踩了翻拍剧的雷,就是在故事中强加新的剧情元素“悬疑”。
林绪之是一个黑客,她在五岁的时候因为一场大火被生母抛弃,被抛弃后的她失了忆,陷入了自我怀疑中:“她为什么不要我”
林绪之带着这份疑问,踏上寻找母亲的旅途,在旅途中她因为意外解救了,被虐待的小女孩穆连生,成为了警方的嫌疑犯。
于是她就带着小女孩跑路,在跑路途中一边调查黑心企业,一边寻找自己的生母。
随着深入的调查,她发现当年母亲丢弃自己是个阴谋,而且身边还有人在监视自己,她还收到了恐怖邮件和匿名信,看似真相就在眼前,但却猜不透摸不着,处透露着悬疑和惊恐。
她在寻找生母的同时,还要调查黑心企业,还要搞清楚是谁在恐吓自己,编剧为了套上原著《母亲》的外壳,在林绪之百忙之中还给他塞了一个孩子。
在剧中的悬疑元素还有很多,林绪之的变态父亲,虐待小女孩的年轻男人、为了弥补父亲遗憾的警察,还有对林绪之的各种恐吓和威胁。
这些乱七八糟的人物和情节,纠缠不清,除了将故事变的杂乱外,毫无作用,在这杂乱之中她与小女孩的母女温情,全靠台词来体现。
《不完美的她》核心故事就是:在寻在母亲的途中,扒开悬疑的层层迷雾寻求真相,小女孩和林绪之的故事,是为了套上原著《母亲》的外壳。
所以,从故事传达的核心观念来看:虽然《不完美的她》是《母亲》的改编剧,但这两者是天差地别,仅仅是一些故事情节雷同而已
原著向大家展现了一个:恐惧爱的人,是怎么学会自爱和爱别人的温情故事。
经过改编的《不完美的她》直接弱化了这个温情部分,加入了冲突的悬疑故事,跟原著相比,它差就差在了核心故事上。
“寻找母亲”和“重新理解母爱”用不着去评价好与坏。
但是,传达故事主旨的前提条件,是这个故事的本身能观众“心服口服”,而不是无意义的借着它的名声来“偷天换日”。
魔改的元素和情节是毁掉这部剧的关键
其实电视剧,和小说是差不多,都有着“吸引点”的说法。
很多人在看剧或是看小说的时候,能不能继续看下去就是取决于,电视剧和小说的吸引点。
而《不完美的她》整个故事是很失败的没有吸引点,因为它被魔改了,相信很多人都是冲着,原著奈绪和小女孩之间的温情去的,但是呢?
这部剧的一开头就是“家暴地图”,还有一些这样的情节:女性生孩子有风险、重男轻女是不对的思想、女性自己可以好好过,不必讨好别人之类的,还有林绪之公司的所有人都是女的,甚至保安都是女的。
导演这样拍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打破世人对女性刻板印象的偏见。
当然了,国产剧有着这样新颖的观念是好事,特别是在现在女性低人一等大环境下,我们确实需要一部能深入揭露女性苦楚的好剧。
但是,他的题材用错了啊,如果它没有打着《母亲》的旗号,那这部剧就是成功的。
可现在,导演在弱化原著温情的基础上,不仅加入了悬疑元素和女性元素,而且还有其他乱七八糟观点和态度,被改的有点不伦不类。
在情节上同样被魔改,特别是原著中这个经典情节:饱受磨难的小女孩怜南,对着无边无尽的大海声嘶力竭的喊道:“带上怜南吧”。
奈绪被这一幕而感动,随即就做出了要当小女孩妈妈的决定,她冲过去抱住了小女孩,小女孩也抱住了她,小女孩对奈绪叫了声“妈妈,妈妈,怜南的妈妈”。
原著中这样一情节非常感人,它之所以感人,是因为组合了多种不冲突的元素,首先是,非常具有写意的镜头特写,和景像测绘。
俩个渺小的人在宽广的沙滩上相拥,突出两个孤独灵魂,人物动作和脸部情绪的特写,突出了那爆发的情感,天空中没有目的自由飞翔的鸟,突出了母女两走出了伤痛,却没有平静的生活。
再加上两位演员优秀的表演,和台词“妈妈,怜南的妈妈”的不停重复,以及音乐各种渲染,这让人看起来就很想流眼泪,而且对观众心灵上的冲击也特别强烈。
反观《不完美的她》,这样经典的情节却被改成了广告植入,这段有着如此强烈冲击的画面,在《不完美的她》中,竟然是在黑布隆冬的“宝马车”中拍的。
在死板的侧面镜头里,林绪之和小女孩穆连生,平静且毫无波澜的念完了台词:
“你跟我走怕不怕”
“不怕”
这样经典的一幕被改成了这样,而且在镜头切换、选景、配乐上是一点都不讲究,就是为了秀一下传说中的“宝马车”。
除了秀一下“BWM”这商标外,安排这段情节的意义在哪?和原著的情节比起来,真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完全不在一个水平。
改!可以也能理解,但是,请不要魔改好吗。
一个优秀作品不仅仅是它背后的意义,是在于该怎么去呈现这个故事意义。
《不完美的她》起点可以说得上是“优质”,但是它这一手王炸烂在了“魔改”中,本应该是翻拍温情故事,现在却是套着皮囊在说另一个故事。
三本教科书就摆着眼前,导演为何还要瞎改?
开头也说了这部剧,在韩国和泰国都有翻拍过,而且评分不也低。
既然有了原著的教科书,还有翻拍的教科书,那为什么导演,不按照教科书的内容来拍,而是自己在乱改乱编呢?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首先,三国各地之间的影视状况都不一样,原著很多的情节不适合放到《不完美的她》上面来,因为某些内容很敏感,不容易过审,这只是其一。
最关键的是,国产剧的拍摄权并不在导演手上,也不在编剧身上,而是被“资本”紧紧的握住了,所谓的资本就是投资方。
这些人拍电视剧也好,拍电影也好,他们可不是为了艺术,为了观众,这些人是“向钱开齐”的,他们拍剧目的是为了挣钱。
在N多年以前的影视业是国企,那个时候的导演不用担心票房、收视率,所以拍的是艺术,是拍给观众看得。
而现在的影视业是“个体户”,资本那些人要考虑成本,所以他们在拍剧前会看一个叫“云数据”的东西。
云数据会显示近些年的热门电影和剧,比如:“七大姑八大姨的宫斗剧”、“三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纠缠不清的爱情剧”“小白上位的职场剧”。
至少从云上看,这些脍炙人口的剧都是容易爆的。
特别是最近的,小人物逆袭记《我叫余欢水》,不可否认这部剧很成功,但是它没有所谓的“艺术性”如果在国内“艺术”能被观众热捧的话,九点几分的神作应该是一批接着一批。
既然云数据告诉了投资方,“艺术”不能作为核心,那原著中的情节和故事肯定要改的啊,得改成更符合大众口味的故事,而且投资方还会把热门元素强加进去,不管你冲突不冲突,能红就行了。
他们不会在意导演和编辑的想法,反正投资方说怎么改就得怎么改,人家出钱了啊。
像《不完美的他》中的悬疑元素,可能就是哪位喜欢《重生》的投资人,他觉得悬疑这个元素不错很吸引人,可能会爆,冲突不冲突的无所谓先加进去。
而另一个投资人,则喜欢耍阴谋的宫斗剧,他也要加个阴谋元素,其实他们什么都不懂。
然后这边加一个那边加一个,加出来的剧就是个四不像,四不像怎么能跟原著比呢?
《不完美的他》本来是个简简单单的母爱温情剧,在投资方加入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后,它就变了形了,变只有原著的外壳,投资方需要的内容核心。
东西加的多了内容自然就多了,所以在剧集上它就需要扩张,原著只有11集的剧情,但在改变后的《不完美的她》,就足足多出了11集的内容,这些内容哪里来的?投资方啊。
加的东西多,就越容易偏离轨道,偏离轨道的后果就是凉凉,观众只会反感水剧的剧情拖沓,不会嫌弃优质剧的集数太多。
在那些资本的眼中,他们不会在意观众的看法,他们只晓得集数长的剧,能买个好价。
但国内的影视剧市场,确实是这样,它处于一个畸形的状态,国内的导演和编剧都是有能力的,中国上下有五千年的历史,可以拍的故事多去了。
但可悲的是,在拍一部剧时,导演和编剧决定不了这个剧走向。
不过话说回来了,笔者虽然一直在说《不完美的她》是个烂剧,但这只是拿它和日本原著相比,得出的结论而已。
其实它并不烂,作为一部国产剧来说,它真的很优秀了,足以甩开那些三点几分的水剧好几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