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星汉灿烂》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们都知道程家原本就是农家子弟,弟兄三人在老母亲带领下种地为生。后来则是遇到动乱,程家老大就参加起义,后来成为将军并封侯。这样的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子弟的严格管教,以免犯错丢失祖先冒死挣来的功名和荣华富贵,贻笑大方之家。这样看来,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萧元漪对于程少商的严格管教。只是,我虽然理解但不认同。
开播以来,《星汉灿烂》屡次登上热榜,大家都在嗑程少商和凌不疑cp,凌不疑一见钟情程少商,两人互相推拉暧昧,眼神拉丝真的不能再甜了!但是却被程少商的母亲萧元漪给气得不行,但也被三叔母感动到,今天就让我来讲讲两位母亲的不同吧!程少商母亲萧元漪本应该对少商是愧疚、弥补、宠溺。毕竟少商从小没有在自己身边长大,为此少商还受了不少委屈。结果不但没有被爱,程少商反倒被母亲打压式教育被打压了,她看不上嫋嫋不服规矩任意洒脱的样子。更不懂嫋嫋心之所爱,只是一味打压嫋嫋,教她学习规矩,看萧元漪对少商和对姎姎的态度真的好窒息。想要母亲关心自己却总是被比较,被带有偏见地看待,被严格要求,看似公平实则偏心,处处苛责管教嫋嫋,导致两人的关系更加疏远,算得上是决裂!
反观三叔母疼爱宠溺嫋嫋,她懂得嫋嫋不是普通的大家闺秀,是一个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孩子,但她不会没有底线的娇惯,她知道如何和嫋嫋沟通,教嫋嫋道理,三叔父说的对“元漪阿姊,我从未如此钦佩于你,竟舍得如此下狠手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少商即便有错,元漪阿姊就不能言传身教吗,何必行此大罚,动辄加以棍棒,不耐给予教诲,这顽童又如何能成才。”感觉嫋嫋和三叔母三叔父才是一家三口。其实,打压式教育对于孩子来讲,真的可以说是影响非常的重大,很多中国式家长就是这样,从小到大打压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处处职责,处处贬低,没有一点点鼓励,鼓励式教育才会让孩子更健康,自信的长大!
我想说,《星汉灿烂》真的是看得太上头了,剧中,程少商母亲的教育方式令人窒息,永远不去理解女儿的内心真实想法,总是用最强势,最严厉的方式对待女儿。强行打压式的教育看似是为了女儿好,实则往往会适得其反,加剧母亲和女儿的“矛盾”,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恕我无法对萧元漪的教育方式苟同,看萧元漪教育嫋嫋真的快把我给气死了,萧元漪一直担心程少商不知天高地厚,早晚惹出大祸,所以只要一出事,萧元漪就觉得是程少商的过错。萧元漪会维护程姎的脸面,却没想过程少商是否会因此委屈,这样的严厉打压和偏心行径真的太窒息了,我想说,你就不可以对嫋嫋温柔一点吗!
首先,程家已经不同于以往,子女将来的婚配都是高门子弟,成为家中主妇或主君,因此必须要掌握各种礼仪和规矩。起初,程家作为普通人家,对于子女的教育则是很一般,懂得一些礼仪和规矩即可,亦或者不需要。但是,现如今则是大不相同,作为程少商的老母亲萧元漪自然是能够想到这一层面,为女儿做长远打算。故而对于打小缺少管教的程少商便是格外严格,逼迫其勤勉于学。这样,当日后嫁入到那些豪门贵族家中,便可避免出现意外或者笑话,遭人轻视。
其次,萧元漪作为过来人,担心程少商自作聪明,反而招来祸患。可以看得出来,程少商是继承母亲萧元漪的智商,很是聪明机智。但是,人生在世,聪明过头则有可能会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或许萧元漪年轻的时候,就吃过这样的亏。因此,对于自己的女儿则是格外严格管教,避免她日后走上自己犯下的错误。再说,家中的老父亲以及哥哥们都是惯着这个女儿,最是容易娇生惯养,因此才处处严肃压制。
可以看得出来,萧元漪和自己的丈夫,一个是唱红脸,一个则是唱白脸,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自己的女儿,让她变得优秀,符合上流社会豪门闺女的要求,能够更好地融入上流社会。毕竟子凭父贵,程家已经与往日不同,这也是老母亲发自内心地为女儿今后考虑,可谓是爱之深,责之切。只是少不更事的程少商,还是需要时间慢慢加以体会。
打压式教育的最大矛盾就是:关系中角色打着让关系更好的口号却各自为战。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口号给你制造否定和痛苦,而你又要说服自己父母是为了你好而承担这些痛苦,本质上大家对关系的期望都是积极的,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孩子也希望自己的人生安全幸福,可是各自的做法却完全背道而驰。
父母因为角色的设定,在教育上确实占据了某种“权利”优势,可是却忽略了,家庭规则最痛恨的其实就是这些权利的对抗,所以从父母的角度而言,辨别清楚“为孩子好”和“孩子到底好不好”非常重要,好心做坏事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最终结果,而从孩子的角度而言,辨别清楚“为了我好”和“我到底好不好”也是重中之重,不能因为为了我好而产生内疚感就放弃了自身内心的需求,这样只会让关系恶性循环。
唯有慢慢学会把家庭教育从权利的争夺变成一种需求的自然表达和共同满足,毕竟,孩子不是工具,父母也不是主宰一切的神。
没想到有一天在古偶剧《星汉灿烂》里面居然看到了让人如此窒息的中国式母女关系。本来是冲着赵露思和吴磊去看甜美的古偶剧,没成想反倒是被女主的妈妈气得跳脚,已经播出的剧情中,小高潮竟然都是女主和自己的亲身母亲斗法,并被妈妈的一些做法气得不轻。程少商母亲总是偏袒别人家孩子,打压自家孩子,当自家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总是不问缘由,先是责罚自家孩子。在“书案风波”中,明明知道自己的女儿占理,明明知道是手下仆人的把戏,但是母亲却考虑到秧秧的脸面,宁愿去责罚自己的女儿。她说:我也只是想要求个公正!剧中,程少商的母亲急于让少商成为一个温婉贤淑的女子,可是却不知道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是各有所长,有的孩子就是需要更多的爱,一味追求绝对的公平,有时候反而不是公平。试问,剧中母亲的各种偏心、嘴硬、责备,贬低、打压式教育。问谁和女主恨恨共情!
本应属于程少商的母爱,却变成了不该有的期待,看萧元漪对少商和对姎姎的态度真的好窒息。想要母亲关心自己却总是被比较,被带有偏见地看待,被严格要求,这种打着“公正”旗号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确吗?可以说,我完全不能苟同萧元漪这种母亲,虽然不知道后面母女二人会不会和解,但是真的看得人心肌梗塞,你觉得呢?
我相信,作为母亲,萧元漪是爱少商的,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而已。都说“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大家可以理解她想掰正女儿的心,但却无法赞同她的做法,以及自诩公平实则不公平的打压式教育。这就难怪程少商会说:“堂姐处处无母,又似处处有母,我实则有母,却似无母。”萧元漪给人的感觉就是偏心似后妈。希望萧元漪能够懂得变通,不要继续拿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教育女儿少商。而且要视情况做决定,不要一味地把错怪在女儿身上,少商缺礼数并不是缺德,缺引导而不是缺打压。其实,对于不曾被爱,也不懂去爱的少商来说,言传身教比起棍棒打压会更加行之有效。
剧中,程少商就像只全身长满刺的刺猬,从小没有收获过善意,所以便用尖刺装饰自己。和母亲萧元漪的关系更是势同水火,母亲打压式教育更是现在一些父母正在做的行为,不但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更会让孩子绝望,最终需要用一辈子去治愈。
程少商作为一个“古代版留守儿童”,对于母亲则是多年不见的渴望,她渴望妈妈能站在自己这边,但在发现母亲对自己不甚喜爱之后,又能果断地自己保护自己,实则是一个从来不被偏爱孩子的后遗症,她不敢赌别人会不会保护她,她只能自己保护自己。萧夫人可能她已经忘了,女儿从小没有跟自己在一起,感情本就疏远,如果只是用一句“为你好”就想当然进行教育的话,不仅不会成功,还会收到反效果。
说实话,星汉灿烂中萧元漪对程少商的非公平式教育,看着实在是很令人受伤。母亲从进入家门见到少商开始,就给她定下了一个先入为主的“顽劣”标签,并不想探究孩子为何这样的原因,亦或是明明知道却也装作看不见?更不想去发现看到少商身上优良的特质,而是一味的打压,明知有嫌隙也不愿好好讲话,放不下母亲的身段,睁不开明亮的双眼,如果这份所谓的“严厉”,叫爱的话,恕我直言并没有看出来。女儿受伤了,母亲却一句关心都没有,也不会为她讨公道,权衡利弊倒是算的一清二楚,嘴上说着公平,实则偏心至极。星汉灿烂萧元漪程少商的关系其实内藏了很多传统母女相处模式,值得推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来都不代表一味让孩子按照自己期许的样子成长,一旦孩子的成长稍有偏差便批评斥责严厉打压,在很多次母女对话中萧元漪也是有察觉到自己说错了话不占理,可下一刻她就会将她心里这根悔恨的刺转成苛责打压的话语,犹如戳人心窝的长矛狠狠朝女儿的心头刺去,还要鄙夷地说着别人怪罪你也是因为你自己平日品行不够端正,仿佛将孩子的错处挑出来说就可以掩盖自己并不占理的那些时刻,从而显得自己毫无过错。一位有勇有谋的女将却总在女儿的面前立着一副高高在上的领导姿态,从不曾主动了解女儿心中所想,或是知晓女儿心中所想也不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可笑她自诩公允,却在将心里那杆秤偏向别家孩子时就已行差踏错,此后一步错步步错再难回头,拿来量体以裁新衣的尺子用作了责罚的戒尺,未曾说出口的关怀也化作了盘亘于女儿心底的刺。
多少中国父母生活中不是这样,眼里嘴里总是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最优秀,而自己家的孩子总不好,殊不知,别人家的孩子只展现给你最优秀的一面,而自己孩子的优点却总是被缺点盖住。好像我们永远都做不到让父母满意,也做不到让父母不去比较。
贬低式教育下出来的孩子大多都是自卑的,不够自信的,有时候越是被打击,孩子就越是不想听话。这世上的有些人啊,为了彰显自己的公正,有时反而厚待旁人,苛待自己的骨肉,你说这可笑不可笑。
虽然只是影视剧中的剧情,但是打压式教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甚至很多明星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都会谈及自己当年经历的各种打压式教育。打压式教育,表面上看上去是一种严厉的,为了孩子能够快速进步成长的教育方式。但实质上是对孩子天性的压制,各种层面上的严格控制,一种扭曲的教育方式。无论孩子做的对与错,好还是不好,一概否定,即使很优秀,表现得很好,仍然是无视忽略,甚至是嘲讽。总之就是没有可取之处。这样不仅会丧失孩子对于学习生活的兴趣,也会造成孩子孤僻、自卑的性格,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
因此,鸡娃不能盲目,拔苗助长不可取,对于一味否定,打压更是行不通。长此以往,表面上看上去顺从的孩子,可能会积怨已久。造成厌学厌世,甚至是不正确的三观,性格的孤僻暴躁,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等等。最重要的是会形成逆反心理,消极心理。即使自己努力也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做什么都是不对的,做什么都是不好的,一无是处。
因此,我们的家长需要给与孩子明确的界限和规范,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关爱和鼓励下,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直的打压,贬低。
打压式教育对于孩子来讲,真的可以说是影响非常的重大,而且从小到大都没有真正去抚养过,也希望不要有这样的责怪
其实,对于打压式教育,作为过来人,还是有些感同身受的。记得,父母在我出生没多久就离开我外出打工去了,我家在广东某市一个农村里。在我的印象里,我父母的身影直到我开始上小学都是一片空白的。我是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小时候的我顽皮捣蛋,性子顽劣,爱哭耍赖,任性叛逆。上初中后我妈送我去镇里上学,上学后我妈对我跟剧里程少商母亲对程少商的这种打压式教育有点像,从来没有听到过母亲对自己一句鼓励和夸奖,她会因为灯坏了或者灯没关而大声指责我,冤枉我许多事。小时候爷爷奶奶根本没有教过我那些。她一直以来就没有夸奖过我,在我和她的生活里,满满的全是指责,无论我说什么做什么都没有别人家的好,宁愿相信别人都不愿意相信我。我之前一直怪他们没有回来带过我,我妈说不是他们不想带,是我爷爷奶奶不要我走,不要我妈妈他们把我带去外面。我后来又问她那时候为什么这么久没回来看我,她说往返车费太贵了。对于她一味的指责,总能让我感到窒息,越发自卑。
后来,我上了职中,在那个时期里,住宿生活让我明白我并没有我妈说的那么不堪,虽然我不是寝室里最勤快的人,但这却让我找回了一点自信。于是,便从心里和我妈和解了。生活中的矛盾有许多,而我选择用我的方法维持着这段关系,这使我的内心变得十分敏感。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没人陪伴的日子里就是要好好照顾自己。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人陪伴的日子里,只能好好生存。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有一名孩童在放学时父母并未准时接送,恰巧那天雨如倾盆,他抱着书包孤零零的奔跑在雨中,尽管全身湿透,他仍死死的抱着书包。在等待红绿灯的间隙里,他瑟瑟发抖时,等来了好心人送来的雨衣。
一个小小的事件,评论区里却炸开了锅,“抱抱”的相关评论俯首即拾,此时,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去责怪孩子的父母,回首间,原来我们都是在为生活奔波而应接不暇。如今,许多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懂事,皆明白父母努力赚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孩子们可以逐渐适应独立,变得更加自强。
大人开口对孩子说的话,无论是夸奖还是指责,都会在孩子的心理形成"定势",并从他之后的行动中反馈出来。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有很多犯错误的时刻、不听话的行为,对于经常被羞辱、打压的孩子,他会变得脾气暴戾、自我放逐、看待事物消极悲观。有些家长采用“打击式教育”来激励孩子,只会破坏孩子的自尊心,结果适得其反。
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孩子尤其如此,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因此,家长的批评或表扬,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里写到:“爱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确立独立的人格,而不是让他的人格依附于父母;是要让孩子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让孩子替父母圆梦;是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生活,而不是要父母替孩子生活。”很多家长总把“我都是为你好”当成爱,把不陪伴当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而引起孩子扭曲的心理。
“这是为你好”、“你看看邻居家的孩子”,想必这是很多人童年不可磨灭的回忆,如今已成茶余饭后,随着时间淡成一缕米香,不断的延续着中国人特有的记忆。父母在我们的成长里似乎扮演着“坏人”,他们用自以为是对我们好的方式,把我们教育成人。却不知在我们幼小的心中早已经留下了伤疤。
我有说过,不能用成年人的那套对待孩子。毕竟,孩子在长大后,是没法完全往父母想好的方面成长的,反而可能会继承父母不好的意志。因为小孩跟父母不同,成年人的父母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已经培养出比较清晰的目的感,即使吃苦,也知道苦得有意义;但孩子的需求就是得到最基本的安全感:被认同,被爱,被接纳。
如果像《星汉灿烂》的萧氏那样重逢后就恨铁不成钢,而不考虑孩子的基本安全感需求,孩子的往后成长,不会太好。就好像现在有一类人,就是从小被父母打压式教育过来的,他们属于“低自尊型人”。在自己的感情中,会时常觉得自己没有力量,没有魅力和价值,没办法让对方真正爱上自己,即使有人喜欢自己,但内心因为不会相处,而总搞砸。
要深究背后原因,其实是她继承了父母负面的意志,例如父母说过的话“你就没有好的,你不如别人”会常常出现在心里阴影里,所以和自己的对象相处时,就会总过度反省。觉得他不回我信息,就是不爱我了想分手;觉得他不满足我,就是不够爱我,原因都是我不够好。
因为在相处中就知道结局不会太好,所以要么刺激对方给自己提分手,迎合这个结局,或自己总是提分手,认为只有分开,不被爱才符合自己从小到大的惯性。最后很多年过去了,找到的都是不爱自己的人,自己就感叹命运的悲哀。其实不是命运悲哀,而是自己多年来一直没有走出父母的意志,有多人只因为父母的一句话,就像诅咒那样伴随了自己大半辈子自己却从来没有觉察到,我认为,要想幸福,要获得爱的能力,就要先走出父母的那套负面的意志,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法,或学自我成长的内容,来让自己更有力量感,能有勇气去表达爱意。这样自己才能真正成长,真正地去爱。
没有人能在“打压”的环境中获得身心健康的体验。生活中“内在匮乏”、“心智低幼”、“情商不足”的人都喜欢通过“打压”的方式来“控制”他人符合自己的意愿,也渴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站在高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以获得所谓虚幻的优越感,日常强势且有攻击性,缺乏“与人合作”、“平等待人”的能力。
原生家庭中养育者若习惯“打压”孩子,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制和耗损。对于长期处在被“打压”环境中的孩子的“真实意愿”,没有被尊重和看见,孩子的“真实自我”持续被否定,就会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厌恶”,并误以为“伤害就是爱”,成年后“个人成长”以及“亲密关系”也会出现很大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刀子嘴”本质上是“语言暴力”,是非常严重的精神伤害,“刀子嘴”表示此人的心也很刀。因此,我们要学会对“打压”说不,和控制欲强的人保持物理和身心的距离,是一种呵护自己身心、尊重自己意愿、自我支持的方式,即便对方是巨婴父母也不例外。
可能父母是爱你的,他们只是在进行从他们自己的父母那里传递给他们的潜意识模式。如果父母有边缘性人格障碍或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经常会忽视孩子的需求。比如心理、情绪、社交或身体,这种情况就尤其严重。其他情况,可能源于计划外或意外怀孕,性别偏好,或只是感到不知所措。
若你不相信父母爱你,而且你从来不知道为什么。有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感和缺乏自尊,那么,这通常会导致自己做出糟糕的选择。可能会在其他地方寻求爱、认可和接纳。自己却很难挺直身子,表现出自信,常常会觉得或者认为自己不够好。你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不足以给你父母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这只是你的假设。可能是因为父母要求过高,或者是因为父母缺席,没有给孩子一定程度的安慰或赞同,或者直接向孩子发出拒绝的信息。
可能变成了完美主义者,觉得自己犯了一个小错误就是导致被父母拒绝、推开的原因。可能会隐藏自己的缺点或者生活中任何不完美的地方,总是害怕来自父母的批评和评判。要质疑这些问题中哪些是你自己的,哪些是你父母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治愈错误观念,比如我不够好,并学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和有能力的。
归根结底,这种教育是错误的教育方式,虽然可以去改变他们,不过比较困难,需要自身足够强大和完整才行。其实,和人相处并不是要东风压倒西风,或是西风压倒东风。其实我们和父母也存在着竞争关系的。
如果你的气场可以压倒父母,他们就会认真对待你,从你的立场来尊重和理解你,反之,你就不会被特别认真地对待。这里的气场包括语言,气质,性格,眼界,思维,甚至是财富。即你能提供给父母的所有价值。有人可能觉得谈价值伤感情,但从经济学上看,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即使我们感觉不到,但潜意识里,我们总是做出在我们的三观中,对我们最有利的事。
但是我终究觉得,打压式教育不可取,虽然很多家长的打压,实际是想激励孩子进步。但过多的打压容易“抹杀”孩子学习的天性,加剧亲子之间矛盾,甚至会让孩子自我嫌弃,自我认同感低,变得自卑与敏感。作为家长,我更崇尚对孩子多鼓励。
著名教育家铃木镇说,“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首先要以爱心和热情去努力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要学会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用责备和打击的语言和行为去逼迫他们学会‘听话’,因为在威逼和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只能变成怯弱和虚伪的人!”
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孩子也不例外,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赞美。当然,我们也不能为了赞美而赞美,而是要讲究分寸,要有具体的点,而不是简单的“你真棒”。所以,家长要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才行。
说到底,很多父母其实根本就不懂得教育孩子。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无非是模仿上一代人,或者是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把孩子当作发泄的对象。实施打击式家教的父母,都是在用一种“挑剔”目光来对待孩子,他们既不客观,也做不到基本的尊重。他们不敢回怼别人的冷嘲热讽,但是却对自己的孩子肆无忌惮。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比孩子更强大,孩子没有办法反抗自己。只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总是一无是处,因为孩子无论做什么,都难以得到父母的认可与表扬。打击式家教虽不像棍棒教育那样让孩子皮肉受苦,但其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却不容忽视。
首先,这种教育方式只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其次,会疏远亲子关系。其三,会重挫孩子的自信心。希望各位家长记住,家教不能缺失温情、耐心与人格尊重。每个孩子是渴望被认可、被肯定和被鼓励的,他们也值得被尊重和理解。毕竟,和谐的家庭关系应该是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
最后,我想说,我们的父母千万不要过分吝啬于自己对孩子的夸赞,要学会大胆的表明自己的爱,毕竟,一句“我爱你”并没有那么难以启齿,一句“你是最棒的”也许就是孩子前进的灯塔。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一朵孤芳自赏的花只是美丽,一片相互依恃着而怒放的锦绣才最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