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拥有自我意识开始,就很难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就试图逃避放弃跟真实的自我碰面,过度追求完美的人在自己脸上发现第一颗青春痘时,就开始不愿意接纳现实中的自己,总希望如同电脑格式化返回出厂设置,并执拗地认为这样才是最好的做法,想要以完美乌托邦的生活方式来度过自己的人生,终将一事无成,人生就是在不断妥协退让不断前进的过程,尽管一路披荆斩棘遍体鳞伤,但终将实现自我抵达生命的彼岸,否则你觉得活着就是受罪。
我们出生在何种社会何种家庭都不是自我意识的选择,生非我所愿,在我们出生的时候就在潜意识层面就植入了被动感,大部分被抑郁症或者其他心境障碍所困扰的群体都有这种被动感:他们怨恨自己的父母将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有时候甚至会将自己的这种被动感移情投射到整个生活中,比如在产后抑郁症状态下的母亲,会认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受苦的,林黛玉见到落英缤纷不由心生怜悯,也是出于这种心理!
基于心理的被动性,我们都崇尚美好高质量的生活来获得幸福,以抵御生命中的痛苦,于是在头脑中构筑一幅理想的画卷,并试图将自己过去的挫折坎坷羞辱,像橡皮擦一样擦掉不留丝毫痕迹,可是过去的经历又怎么能够被轻易的被擦掉呢?那毕竟那是自我的一部分。头脑就是不愿意去正视自我,不愿意接纳自我,不断地利用思维来制造障碍掩盖修饰美化自我,由此钻进牛角尖进入了不切实际的思想误区,所以也没办法去面对未来迎接新生,这好比你在没有根基的沙滩上去搭建宏伟的城堡一样潮水一来就会大水崩沙轰然坍塌!
这种情况会体现在很多的心境障碍状态下,为什么我们会戚朋友面前拘谨放不开,而在陌生人面前反而潇洒自如,在熟悉的人面前更容易出糗,是因为我们试图把任何事情做得完美无缺没有任何瑕疵,但现实的条件又不允许,头脑就开始了掩盖,当我们不能够给过去的自己一个明确的归宿,没有安放好自己的过往,自己都不肯接纳自己,更何况自己的亲戚朋友,但在陌生人面前我们以全新的自我的形象出现,没有过去的羁绊也没有未来的投射,这也是大部分处在但是当陌生人变成熟人以后,你又会开始同样如同魔咒般的社交循环!
有人则会通过非正常的方式来安放自我意识,比如民间有这种说法:越不受父母待见的孩子越孝顺,在童年被严重意识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变得非常的孝顺,头脑构建了受虐的畸形心理来化解内在对父母的仇恨。因为头脑的理性会告诉自己对父母的仇恨是不被允许的因此也不会被意识层面所接纳,但是潜意识层面的愤怒仇恨是不会消散,如果条件成熟就会通过激怒身边的人来虐待自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