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都没想到说相声能说出个偶像派,说相声的把相声说成这样,也是欺了祖了。”
在某次德云社的一场相声专场中,郭德纲在台上如此调侃张云雷。此时的现场,全场观众挥舞着手中的荧光棒,合唱着《探清水河》,礼物、灯牌、各种此起彼伏尖叫声,相声剧场俨然变成了演唱会现场,而这一切与台上的长袍马褂相互映照,充满了一种莫名的魔幻感。
目睹这一切的郭德纲也似有所悟:“如今的相声跟创作关系不大,它卖的是个人魅力。”
但让郭德纲万万没想到的是,随着张云雷的大火,一部分粉丝居然转头便攻击起了德云社和自己。
01.张云雷粉丝手撕德云社
事件的起因是因为张云雷在微博帮自家的一款面霜打了个广告,但就是这条微博,闯了祸。
粉丝认为,张云雷身上还有百雀羚的代言,再来宣传这样的产品,有些不妥,并且有人质疑为什么不让郭麒麟也发同样的广告。
你以为这样就算完了吗?当然不,发展到后来,粉丝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张云雷的恩师郭德纲,发动了恶劣的人身攻击。郭德纲生日的前几天,有人发了一张寿棺的照片来为郭德纲庆生。
如此恶劣到令人发指的行为,粉丝却在下面留言并大笑。
在粉丝圈里,这样的行为非常常见,这种粉丝在圈里被称之为“毒唯粉”,顾名思义,就是只喜欢一个偶像,一言不合就开始肆无忌惮的攻击与偶像相关的任何人。
随后张云雷发表声明称,“如果再去污蔑、诽谤、攻击我身边的人,尤其是我的师父,那我只能拉黑你们了。”
事情到此按说已经结束了,但“毒唯粉”的脑回路你是万万想不到的。“毒唯粉”们并不相信张云雷本人会发这样的声明,就算是张云雷本人亲自发的,那他一定是被德云社“控制了”。控!制!了!
还有人开始玩起了“阴谋论”,脑洞大开的把声明给出了另一种解读。
不得不佩服这些粉丝,话说你们怎么不去报警呢?让警察叔叔把张云雷从德云社解救出来不是更好?
02.汪涵怒嘲王一博“妈妈粉”
无独有偶,去年有网友爆料,某期《天天向上》录制期间,几个王一博粉丝喊“王一博妈妈爱你”,说汪涵举着话筒就说:粉丝是不是有病,脑袋被门夹了,不知廉耻……
随后现场录音爆出。
“大庭广众之下你们(粉丝)就不害臊吗我觉得?怎么了你们就妈妈了就爱了另一个人了?你们知道妈妈是什么意思吗?”(根据现场录音真实还原)
但此时事件已被过度发酵,话题攀升至热搜榜前列,有人言之凿凿的表示在现场听到了汪涵怒怼王一博粉丝“不知廉耻“,并表示对汪涵人品大为失望。部分粉丝号称其情感遭受伤害,责成汪涵对王一博及其粉丝道歉。
一个整天在娱乐圈摸爬滚打的主持人,无法理解粉丝的行为,只因妈妈这两个字眼,在汪涵眼里,是神圣的。
若换个角度看,如果汪涵因为此事真的跑去跟王一博道歉,王一博是否敢接受汪涵道歉行为?从张云雷事件再到王一博事件,我们不难看出,某些疯狂粉丝的背后,打着以爱之名,却是把自家偶像往绝路上逼的行为。粉丝行为,偶像买单。撕到最后,惨的还不是自家爱豆。
而以上发生的事情,都源自于一种饭圈行为。
03.什么是饭圈行为?
饭圈就是明星的粉丝圈,俗话说一入饭圈深似海,饭圈拥有一整套严格的规则制度,有些规则在外人看来简直属于不可思议,在这个圈子里,可不是仅仅喜欢就行了的。大家都有事要做,什么反黑、打榜、应援、剪辑等等,为了让自家爱豆更红更火,数据更好看,真是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反正大家都不闲着。并且,饭圈的粉丝有着严格的阶层分级,最高级别的叫做“唯粉”,唯粉的偶像超话里不能出现任何其他的偶像,不然就会被别的唯粉介意,甚至引战。
在饭圈这个神奇的圈子里,不需要专业技能,不需要努力,只要我喜欢。流量、热度、数据成为粉丝取得话语权的根本,他们开始干涉偶像的生活,设计偶像的形象,建议偶像参与什么样的活动,要求偶像按照她们想要的样子成长,甚至可以反制经纪公司。
年10月,有人在微博发了一条关于讨伐李易峰经纪人董可妍的长文。随后获得大批粉丝支援,直接导致欢瑞世纪发表声明、表示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强化李易峰的经纪团队,但随后这名经纪人就被公司开除。
随后,尝到甜头的粉丝们又开始手撕助理,若说手撕经纪人事件还算有点道理的话,那这次手撕助理则毫无道理可言。
起因就是因为助理片场和李易峰同桌吃饭,两次撕x事件直接导致李易峰当时的宣传团队集体离职,好好的一个当红小鲜肉,硬生生被粉丝逼成了孤家寡人一个。
而仅仅时隔两年,粉丝再一次手撕了李易峰的现任经纪团队,原因基本上跟第一次大同小异,耍大牌、态度恶劣、处理不好媒体关系、破坏广告合约、败坏李易峰个人名誉、对粉丝造成伤害等等。
而李易峰不仅不能发声,还要好言好语的去维护粉丝。这样的纵容则让饭圈开始盛行手撕经纪人的戏码,时不时的就要上演一出。
04.为什么会出现病态饭圈行为?
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造神运动
崇拜必须先“造神”,心理学中有一种说法叫做“光环效应”
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过一种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在心理学上广泛应用。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而名人效应则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粉丝追星首先会神话自己的偶像,这就是所谓的“造神”运动,不仅要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还要完美无瑕。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成为所追逐和崇拜的对象。“神”一旦形成,追逐者则必然失去理智。
病态饭圈文化里,将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既然是“神”一般的存在,当然容不得别人指手画脚,偶像做什么都是对的,如果做出了粉丝认为不符合预期的表现,那就一定不是出自自己的意愿,被人强制执行。张云雷事件中粉丝的表现很好的印证了这点,什么欺师灭祖、强制阴谋论,完全忘记了张云雷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但喜欢参与“造神”的粉丝年纪普遍较小,有些甚至没有成年,三观都尚未成熟。
二,偶像养成计划,泛滥的母爱心理
唯粉里多的是各种“亲妈粉”,所谓“亲妈粉”并非指年龄上的差异,它所表达的是粉丝像妈妈一样“养育”爱豆的行为。
相比起正常演员歌手依靠实力成名,流量明星的造星行为,离不开粉丝的全程参与,粉丝倾注的力量大小是决定偶像命运的重要一环。对偶像的操心与付出,耗费的精力巨大,这就使得她们成为了“母亲”一般的角色。花钱算的了什么,还不能受任何的委屈,妈妈如果觉得自己儿子受了委屈,那当然要挺身而出。有句话叫为母则刚,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饭圈女孩”在平时不追星时一切正常,一旦关系到自己家爱豆,哪怕丁点小事,也会暴跳如雷。
三,来自偶像层面的沉默与纵容
偶像心理并非没有积极的一面,但却需要积极引导,如果一味讨好粉丝,亦或沉默不语,粉丝自然会当做你的默许。
而大多数流量明星因为混圈时间短,自身不够成熟,既没有过硬的作品,实力也有所欠缺。这就导致他们“不敢发声”,发声在一定程度会影响粉丝数量,掉粉则直接影响到了流量。基于此,大多数经纪公司都不会让流量明星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言多必失嘛。从公司层面看,这叫保持人设,从粉丝角度看,这样才够完美,一切都符合她们内心的需求。
实力派则不需要考虑如此之多,比如“宝藏男孩”周深,有记者问周深,他最想对粉丝说什么,他对着镜头大喊了一句:”少管我“。
一句少管我,说出了实力和流量之间最根本的差别。
艺人的核心立足点是作品,但在畸形的饭圈文化里,充满了盲目的个人崇拜,之所以形成这种错误的认知,一方面来自于偶像和经纪公司对粉丝的纵容,另一方面,各方只知一味的追求流量,却忽略了艺人的核心本质。
“当认同一个人超过了事实的边界,成为一种盲目崇拜,就会变成一种病态。”
总结:饭圈不是原罪,但请理智追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