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开篇便给我们讲述了一段血淋淋的故事!“郑伯克段于鄢”短短几个字隐去了无数腥风血雨与阴谋诡计,且听在下为您慢慢道来。
多行不义必自毙
周平王东迁成周后,周王室日渐孱弱,郑国因东迁护驾有功,王室不得不依靠郑国的力量,这也使得郑国成为春秋中第一个崛起的诸侯。
起初,郑国国君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个老婆,取名叫武姜。不久便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郑庄公寤生和共叔段。郑庄公出生时难产,别的孩子都是头先出来,而他却是脚先出来,遂取名叫“寤生”。这一番折腾,让武姜对这个大儿子十分厌恶,认为他不吉利,所以偏爱小儿子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但是好话说尽了郑武公也不答应。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武公死后,郑庄公继位。武姜忙不迭地请求把小儿子共叔段分封到制邑去。庄公推脱道:“制邑那可是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还是换别的地方吧,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将京邑分封给共叔段,庄公答应了。共叔段得意洋洋地到了京邑,人们都称他为“京城太叔”。
朝堂上早已炸开了锅,大夫祭(zhài)仲站出道:“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无奈道:“姜氏想要这样,我有什么办法?”祭仲答道:“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庄公想了想,肃然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过了不久,共叔段便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都背叛归为自己。
听闻消息,公子吕劝谏道:“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段,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摇摇头,淡淡说道:“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
段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把地盘一直扩展到了廪(lǐn)延。
公子吕万分焦急地再次劝谏:“可以开始行动了!段的土地越来越广,他将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拥护。”庄公依然不为所动:“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段这边可是忙的热火朝天,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打算偷袭郑国。母亲武姜更是等其军到,便作为内应打开城门。
庄公早已听到段准备偷袭的消息,当机立断道:“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战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举城投降,背叛了共叔段,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领兵追到了鄢城,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连滚带爬地逃到了共国。
其乐融融·其乐洩洩
击败了共叔段,处置武姜就成了棘手的问题。毕竟是自己的母亲,庄公含泪将武姜软禁于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及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无相见也。”
过了些时日,庄公便后悔了。可君主一言九鼎,怎可轻易反悔。
这时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说了这件事,就前来进献贡品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不吃。庄公不解便问他为什么不吃肉呢。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赏赐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尝尝。”庄公听了长长叹了口气,道:“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问道:“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便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自己对前事追悔莫及。颍考叔呵呵一笑:“这还不是小事一桩,只要挖一条隧道,挖出了泉水,在此地相见,谁还能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听罢大喜,依着他的话,开凿了隧道。
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走出亦赋诗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从此,母子和好如初。
郑庄公真是老谋深算,发现段有不臣之心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惯着他让他愈加骄纵而自取灭亡,郑庄公的手段实在高明,后世的汉文帝定也熟读左传吧!
郑庄公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贬之,以为失教。——《后汉书·杨震列传》
兄弟相残之事自古有之,可有武姜这样偏心又偏执的母亲实是寥寥,如果没有武姜从小的娇惯和从中作乱,想来也不会有之后的共叔段之乱了。
“黄泉誓母绝彝伦,大隧犹疑隔世人。考叔不行怀肉计,庄公安肯认天亲。”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小知识
·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是坏事干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其乐融融:意思形容快乐和谐的景象。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武姜:郑武公妻,武是武公之谥,姜是本人之姓。春秋时代,诸侯之女生下三月才起名。出嫁之后,便不再称名。其称谓,或由排行与母家姓组成,如“孟子”,孟是排行,即老大(孟、仲、叔、季),宋国子姓,所以称“孟子”;或以本国国名冠于姓上,如齐姜;或以丈夫国名冠于姓上,如秦赢;或以丈夫的谥号冠于姓上,如庄姜;或以夫家之氏冠于母家之姓上,如栾祁;或另加谥号于姓上如声子、厉妫等。周王之女则称为王姬。
·郑庄公(前年-前年),姬姓,郑氏,名寤生,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前年-前年在位),春秋初期政治家,史称“郑庄公”。